给孩子洗完澡,随手关了客厅的灯,到卧室给孩子读书,手机正在充电,先生回来了,只听“啪”的一声,刚好是我手机充电的位置,顿感不妙,直觉告诉我是我手机落地的声音。
却不听先生说话,我只得发问:“是我的手机掉了吗?”“哦”,先生随意答了一声。“屏碎了吗?”我又问。“木有。”我不相信我的手机那么结实,便让他拿来看看。
一看我就生气了,明明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一条清晰地裂纹,却说没有!
一想到换个屏要800元,又想到先生若无其事的样子,顿时更加生气,质问他为什么要动我的充电器。他辩解说没看到我插着手机,直接去取充电器。为什么看不到?!你眼睛呢?再说为什么动我的充电器?!
其实在做这些、说这些的时候,孩子密切地关注着我,我知道这时候的我的行为是最有效的教育,也是对孩子印象最深刻的教育,这些以后会成为她处理同样事情的经验元素。
我很清楚手机屏碎了本身就是一件坏事,我再发脾气是第二件坏事,孩子看到感受到我处理问题的方式受到影响是第三件坏事。
明明知道这样做只有坏处没有丝毫好处,可我依然不能控制自己生气的情绪和行为。面对一个总是因为“看不到”而犯同类错误的行为,我该怎样改变自己过往的经验元素而不生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