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百贝美文读山品水
“葫芦城”:风里雨里说归州一一梦游古三峡(7)

“葫芦城”:风里雨里说归州一一梦游古三峡(7)

作者: 三峡孬张 | 来源:发表于2019-10-24 11:37 被阅读0次
    状似葫芦的归州古城

    船过香溪上行不久,我们就会在右前方看见一座倚山滂水状似胡芦的古城一一那就是归州。

    《山海经》关于“夏后启之臣曰孟涂,司神于巴”的传说,让我们明白:地处鄂西香溪河谷中的秭归一带,原属早期巴人的活动区。及至后来,巴族在清江流域形成廪君巴国之后,秭归一带即因巴人的大部离开形成了相对的空隙地带。大约在商代中后期,因反叛而无家可去的中原归夷人的聚族造访,这里便出现了一个“归国”。《汉书·地理志》云:“秭归,归乡,故归国也”。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册认为,殷虚甲骨卜辞中的武丁“伐归白(伯)”一事,指的就是“今湖北秭归”地面之古归国。归、夔同音,原可通用,而归夷人的始祖就叫做“夔”,故古归国又称“夔国”,归乡亦称“夔乡”。这便是归姓“夔子国”之由来。

    归州:秭归县城

    而《史记·楚世家》“集解”说:“夔,楚熊渠之孙,熊挚之后。夔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是也。”《水经注·江水》还说:“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命为夔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归姓“夔子国”出现并存在至西周末期,即周惠王时,楚国已国势日强,不能容忍异姓之归国存于近旁了。于是楚王熊延便封其兄长熊挚之子于归国地,取代了归姓“夔子”的国君地位。但由于当地大部为归夷族,所以仍用其始祖之名“夔”为国名。

    其实,秭归最早的名字是“归乡”、“归城”,归州是后来的称谓,今名秭归则与屈原相关。《水经注·江水》说:“秭归县,地理志曰:归子国也。袁崧曰:屈原其贤姊,闻屈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固因名曰秭归”。至于奉节称夔州、夔府,那是唐朝的事,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罢了。

    龙舟队出发

    历史的烟云笼罩归州,我这个晚来拜谒者,还能透过战火硝烟看见历朝历代的风云人物么?史书里读得出活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屈原,另一个是昭君王嫱。

    蜀汉刘备于章武元年,挥师伐吴,筑土城,屯重兵,一兴归州。此时归州,“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无建制,少州民,实为一座军营,古称刘备城。

    南宋端平三年,归州已是六百一十七年的州府所在,被元将塔海攻占,州治迁往江南,长达三百二十六年。明嘉靖40年,“久雨,地陷城毁”,知州郑乔于刘备城废墟上重建新城,“筑土城四百丈,周三里,崇一丈九尺。门五:东曰迎和,南曰景贤,西曰瞻夔,北曰拱极,西南曰鼎新。”嘉靖41年,州治返迁江北。

    重复打量古城,归州的容颜总算清晰起来:

    秭归,秦巫县地,汉置秭归县。北周改曰长宁县。隋又改曰秭归县。唐置归州,治秭归县;寻改州为巴东郡,又复曰归州。宋曰归州巴东郡;宋末元兵至江北,迁郡治于江南曲沱,次新滩,又次白沙南浦。元代为归州路,复降为州。明,州废,寻复置;嘉靖间迁州治于江北旧治(即今秭归县治地),省秭归县入州。清属宜昌府。民国改州曰秭归县,属荆宜道……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咏叹归州对岸楚王城遗址时写下的诗让我有了时空概念了。

    哦,城不能永存,江涛不能久驻,人亦不能永生……当年的归国不在了,楚国不在了,可屈原庙还在,千古峡江依旧年年流淌、月月流淌、日日流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葫芦城”:风里雨里说归州一一梦游古三峡(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gq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