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课堂,将孩子们的思维从文本打开,引向宽阔处,孩子们的故事续写有了灵气。今日又将孩子们的思维拉回,引向更深处。
首先回顾上一节语文课,从课题、图片和文本线索进行预测,预测内容可以和原文相同,也可以与原文不同,预测的依据可以是日常生活经验,也可以是阅读经验。
然后出示《总也倒不了的老房子》被删的原文结尾,请孩子们思考:我们想到了这么多不一样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要那样结尾?
对于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可以说是超纲。本来打算只是稍作渗透,没有想到孩子们真的能够有自己的理解。
“可能是因为前面写了老屋帮助了那么多人,对于后面请求帮助的人也不会拒绝。”
“你的意思是这个结尾是顺应前文的内容,对吧?”
“是的。”
“我觉得这个主人公是助人为乐,后面写他不帮助别人,就跟前面想要表达的不一样,故事就会有些怪。”
“你的意思是这个结尾符合文章集中表达的这个角色的品质:助人为乐。读者读起来会感觉顺畅些。其他人同意这种看法吗?”
“同意!”
“还有补充吗?”
“我有补充,老屋一次又一次帮助别人,本来是个很开心的故事,如果后面结尾却写老屋累倒下了,就成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了。”
“你是想说故事结尾可以根据整个故事传递的情绪来决定,前面主要表达比较快乐的情绪,结尾保持最好能这种积极的情绪,我的理解对吗?”
“对的。如果写成老树倒下,就变成了主要表达伤心。可是这篇课文给人整体的感觉是比较开心。”
“其他同学听明白他说的话了吗?”
“听明白了。”
“谁来说一说,你听明白了什么?不用完全重复他的话,说自己的理解就可以。”
“我明白了,这个故事是赞扬老屋助人为乐,主要传递的是很好的情绪,所以结尾要符合整个故事的情绪,不要变成悲伤的故事。”
“你刚才的大意是这样吗?”
“是的。”
“同学们,什么叫听明白了?这位同学给我们的启发是,能够把你听到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清楚地说出来才叫做听明白。”
“还有补充吗?”
“我觉得文章是反复性结构,结尾仍然用反复性结构,写法比较一致。”
“能够把文章的结构用到理解文章的结尾上来,很会学习!为他点赞吧。”
“刚刚提到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老屋助人为乐的赞扬,这‘助人为乐’就是文章的中心。 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集中表达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憎恨,《那一定会很好》表达了享受当下,享受每一阶段生活的道理,《一块奶酪》借蚂蚁队长处理奶酪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团队应该有很强的纪律性,团队领导更要严于律己的道理。这些情感和道理,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当我们要用预测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要表达的那个中心,就要尽量顺着文本去思考。当我们想训练自己的思维,预测时就可以尝试跳出文本原来给出的框架。”
我板书了预测的作用“理解文本,训练思维”,接着说:“昨天你们在梳理童话故事写作困惑时,提到了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者道理,其实就是在说不知道怎么定自己编写的那个童话的中心。这几篇童话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所谓的中心,也就是这个故事的情感(或者道理或者某个角色的品质特点),不是专门写出来的,是蕴含在故事中的。”
一段长长的话,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有的在点头,有的皱眉头,有的干脆迷惑地望着我。
“看着你们迷惑的小眼神,我送你们笑脸哈。说明你在认真听,只是没有听懂而已。听不懂不丢人,本来这个关于文章中心的知识,是高年级的任务,我们现在渗透一点,后面会慢慢学,学着学着就懂啦。我们都要经历由不懂到懂的过程。”
孩子们笑了。他们知道,在我的课堂,从来不用担心自己不懂。因为大家都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他们也不害怕出错。有想法就表达出来,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经历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错误就成了大家进步的学习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