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波兰钢琴家斯皮尔曼正在电台弹奏肖邦的《夜曲》,忽然,随着一声炸弹巨响,房顶的瓦砾纷纷掉落,导播连连挥手示意,让斯皮尔曼停下逃命,可直到实在弹不下去,斯皮尔曼才跑出了电台。
这是二战中,德国向波兰宣战的一个缩影,在《法西斯的破灭:二战22个历史特写》中,通过450余幅精美珍贵的历史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二战中5个关键时刻,5场重要战役,5位核心人物,27位神秘特工。
在编著作者凯瑟琳·马什的文字下,仿佛那一幕幕壮烈而隐秘的战争场景又一次回到眼前。无论是冲锋在前线的将军、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元帅,还是在暗中尽自己努力的特工,都在那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燃烧自身的热量。
我们渴望和平,所以更应该了解历史,本文将从二战中的波兰切入,带大家回顾二战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时刻。
01 曾经辉煌过的欧洲咽喉
1939年9月1日,德国选择在凌晨空袭波兰,仅仅一个月,就逼得波兰政府流亡,首都华沙全面投降。可以说,在二战的进程中,波兰灭国如此之快,和它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别的不多说,只说波兰人刻到骨子里的“热爱自由”,让它尝尽了自由的苦与甜。
波兰历史上有过几次亡国的经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毁在制度上。它崇尚自由的天性,让它的国家体制与政治形态——怎么说呢,就是贵族拥有绝对的自由,而王室则没有过多的话语权。
自由选王制,如果我是国王,那么我没有资格指定下一个国王的权利,而是其他贵族有权利参加选举,离谱的是甚至外国王室和贵族也可以参选。而自由否决制,则是贵族议员里面,人人都有一票否决权,王权被大大削弱。
这样的制度让贵族拥有最大的自由,却牺牲了王权以及国家的自由。
难怪有人说,波兰的制度可以让它成为大国,但却成不了强国。
这样的制度,国内政权的混乱可想而知,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它的灭国。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如此,波兰的文化底蕴还是在的,它崇尚自由,这是一把双刃剑,成就在此,失败也在此。
02 一场入侵,引发的全球战争
1939年1月25日,崇尚自由的波兰拒绝了加入德国侵略行为的决议,这一决定让波兰陷入了灭顶之灾,希特勒决定把波兰从地图上抹去。
1939年9月1日凌晨,一群穿着波兰军服的德国党卫军袭击了德国电台,炸毁学校,扮演了一出“自己袭击自己”的戏码,并且称这些暴行都是波兰人所为,以此借口,德国空袭了波兰,随后向军事基地发起进攻,短短三天时间,德国已经进攻到距离边界10千米的维斯瓦河。
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想要毁掉你,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没有理由也可以制造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在你看来是如此可笑、荒谬,但是别人却都信了。
电影《钢琴家》开篇中,钢琴家斯皮尔曼正在电台演奏钢琴,随后华沙遭遇空袭,之后他辗转回到家中,从广播中听到法国和英国宣布对德宣战。那正是9月3日德国空袭波兰之后的第三天。
谁也没有料到,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会将一个国家带入怎样的境地。
也正是这次袭击,让英法俄三国措手不及,揭开了二战的序幕,导致后来6000余万人的死亡。
03 即便没有希望,也要誓死反抗
虽然短短一个月之内,波兰就经历了空袭、毁灭、投降、政府逃跑流亡,但是其中还是有以卵击石的人,想要反抗,护卫自己的家园。
1939年9月9日,德国入侵波兰的9天后,波兰将军塔德乌什·库特泽巴率领队伍进行了一次漂亮的反击战,将德军逼退20千米,近1500名德国士兵伤亡,约3000人被俘。这场战役之后被称为“布楚拉战役”。
即便知道敌人强过自己,但是只能坐以待毙吗?不,要死也是死在战场上。
虽然这场战役让波兰得以短暂的喘息,但却换来了德国多方增援,进行更猛烈的进攻。
9月17日,本该保护国民的波兰政府首先出逃,在巴黎建立流亡政府,试问一个逃走的政府,还能称得上叫“政府”吗?
9月28日,库特泽巴将军被劝说,出面签署了波兰投降的文件,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国,如今又经历了一次灭国。
而库特泽巴将军,虽然幸免于德国对精英阶层的屠杀,但是直到1945年,都是在集中营中度过的。
直到波兰解放后,库特泽巴将军被召至伦敦,担任波兰流亡政府的国防部部长。这个硬骨头将军拒绝了这个职位,而是去寻找战争中付出贡献的将士,对他们的贡献进行调查和评估。
这让我们看到,即便连政府都逃掉了,有骨气和勇气的人,也绝不会舍弃自己的信仰,能够为了信念奋战到最后一刻。
结语
这本书不仅为我们展现了超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让我们在这些资料中,回望过去,思考当下,瞻望未来。
如果一个人忘了自己的前半生,那么他的后半生可能也找不到生存的意义。
如果一个国家忘了自己曾经的历史,那么曾经犯过的错误,有可能还会再犯,最终再次导致国家覆灭。
能够过好今天和明天,一定是铭记过去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