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三系统”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个人专属的知识管理模型是什么?
系统和模型尽管相关,但本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三系统”的作用是实现特定功能或目标,适应环境变化,提高效率,解决复杂问题。
而模型的作用是理解和解释现实,设计优化我自己的学习路径。用浅显易懂的话来表述,模型就是我个人经验的抽象集合,然后用图形呈现出来,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知识管理。
我自己在实践中,发现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它们只在特定的尺度上成立。假如只用一个模型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得到的公式和定理就会有局限性,就会导致很多的思考和决策是错误的。
所以,我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模型,而是多模型,这就需要建立多模型思维。
多模型思维,首先是一种意识,其次才是一种能力。因为我们平时都太习惯使用单一模型了,这和我们接受的“还原论”教育体系有很大关联。
多模型思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简单说,多模型思维,是一种能够根据环境,抛弃固有经验,切换思考模型的能力。这也意味着,要真正掌握这种能力,你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模型。
再探究本质的话,多模型其实是一个人最底层的思维系统和模型的聚合,就需要有框架和结构,为此,我设计出了司马腾专属的“知识大厦”模型。
一.地基:系统思维
模型的基础是“系统思维”,表明我自己所有知识的管理和应用都建立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之上。
系统思维是整个“知识大厦”模型的基础,以后我在知识管理和运用的过程中,不再是单一视角,会思考整体性、相互关系和反馈机制。
二.四根支柱
有了地基之后,我设计了四根支柱。为什么是四根呢?是借鉴了《教育学原理》这本书中对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四种知识的提炼和结合。
每个支柱代表不同类型的知识,共同支撑起整个知识大厦:
专业知识:碳中和领域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是未来做好碳中和教育的根基。更是实现我建立碳中和大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和专业工作的重点。这3年,我每天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双碳领域专业知识。
将碳中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柱之一,我就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通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积累,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碳中和相关理论,提高在双碳领域的专业水平,并推动公司在碳中和教育方面的前沿发展。
实践知识:基于实践经验的知识,包括在碳中和项目和碳中和教育中获得的技能和见解。目前这个模块是我比较欠缺的,所以今年刻意加强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实战项目人员的沟通交流在这几个月比较频繁。
条件知识:碳中和教育需要系统的教育学知识。通过学历和知识的提升,我就能够提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案,提升三只青蛙教学效果。这为公司的教育业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教育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加重要的是让我所讲的知识和内容更加有深度与信服力。
商业知识:三只青蛙是一个小公司,我们要想十倍速发展,我个人就需要涉及企业运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商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三.顶部:第二大脑
顶部“第二大脑”是通过AI工具系统化管理和应用四根支柱的知识,提升个人知识管理的决策运用能力,最重要的是构建我自己专属的私域数据。
去年创建了自己专属的GPTS,经过一年时间的数据和资料投喂,目前已经能代替我处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也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AI学习计划。
四.模型逻辑推导过程
系统思维作为基础:确保所有知识和信息的管理都以系统思维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实践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和高效性。
四种知识类型的支撑:四种知识类型共同构成了知识大厦的支柱,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环境适应到商业运作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全面的知识支持,满足多模型的要求。
数据构建第二大脑:通过系统思维和多种知识类型的支持,构建出“第二大脑”,实现知识的高效管理和应用,提升智慧和决策能力。
我有了自己专属的“知识大厦”模型,通过系统思维的基础、四根支柱的多维度知识支撑以及AI工具的辅助,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管理框架。这不仅提升了个人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还优化了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
接下来,就是不断在优化我个人的模型,再分享给三只青蛙所有学员,我们一起用系统思维做好知识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