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这个话题有些大了,按说我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人实在不应该去想这么深奥的话题,应该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来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才会更有说服力。
可是诸事总有一个特殊,我就暂且充当这个特殊吧。
前两天中午在公司午休结束以后,同工位的同事总会在意识懵懂的时候问我类似的一个问题。第一次他问我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其实是在问我心中的欲望有多大);第二次又问我认为什么最重要(我给他的答案是亲情,他点点头没有说话);第三次就是这个深邃的话题,我为什么活着?
恰巧这个问题也是我从高中时代就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前几天工作忙,不大的脑容里被工作的事情占得满满的,没有时间去想。今天终于等到周末,一整天的时间都是自己的,所以斗胆想把关于这件事的思考落于笔端,个中偏见之处,还望诸君见谅。
一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是受史铁生和三毛的影响。高中时候看史铁生的书,在一篇文章里我记得他思考生命的意义,还说“死,是一件与生俱来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喜欢三毛,是因为她身上凄婉、忧郁又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还有她关于撒哈拉的记录吸引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可是我觉得在那片沙漠中,她有对世俗的逃避,又有对生命的热忱。我也由此对于撒哈拉那片更多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有了一份不切实际的幻想。
高中时代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大多是由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引申出来的。母亲逼学习太紧,偏偏我又是一个坐不住不爱学习的孩子。所以更多的是在想“为什么要学习”,又因为史铁生和三毛,开始想“为什么要活着”。
所以那时候想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和学习有关,而关于人生,乳臭未干的小子,实在知之甚少。
可是现在想这个问题,虽然年轻,但是也不再年少,并且被生活的榔头狠狠凿过几下的年纪里,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关于生活的沉淀和感触。
中国的先贤哲学中总喜欢将生与死联系起来,有一种说法叫做“向死而生”。想要讨论“活着”这个话题,最好是能够先明白“死”这件事。
为什么活着呢?因为“死,是一件与生俱来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来时,坦然接受,不来时,也不必心心念念。
活着的原因,用我一位高中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也没有非死不可的理由啊”。辩证统一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活着”这件事。潜台词是:既然没有非死不可的理由,那边先苟且的活着吧,想那么多干什么呢?
“苟且”这个词我觉得用的挺好。经常看有人在视频软件里发一些伤春悲秋的短视频,感叹时运不济,感叹命运多舛,感叹理想太胖、生活太瘦……我也曾经这样过。
可是如果翻开历史的书页看看或是睁大眼睛看看中国以外的世界,大概“苟且”这个词,是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真的是一句特别富有诗意又激励人心的话,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放下“眼前的苟且”,而选择“诗和远方”呢?
“我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可是想明白的估计没有几个。就像生与死的问题一样,我想大概史铁生的想法,也是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里对于这个世界的权宜之策罢。
我想关于这个问题,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类人:一类人是暂时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无论生活条件是否富裕,最起码能在一段时间里活的明白;一类人是从来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这样的人大部分都在纠结着或者,因为他用自己少的可怜的知识量在思考一个贯彻亘古、响彻环宇的一个大问题;还有一类人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不一定过得不好哦。
我大概就是第二类人吧,很羡慕最后这类人。认识一个朋友大概就是第三类人。女性,34岁左右,文化水平很低,十六七岁便出来讨生活,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人缘一步步走到现在,在省会城市里落脚,买了两处房子,儿子今年上一年级,夫妻感情不好不坏,是最平凡又真实的生活。
你要是问她这个问题,估计她会用看傻子的眼光看着你,心里还得默念一声:“这个人有病吧”。
红尘多波折,浮世也未必一生安稳。有些问题不必想的太明白,看的太真切也许并不是解脱的开始,而是更加复杂的开端。因为人生有时候难得糊涂。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活着”的问题,便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暂时“苟且”于世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