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场景中,如果有遇到的请在心里打个勾:
1.定了10多个专栏和课程,但是感觉生活没什么改变,反而更焦虑;
2.写了快一年,依然困惑,为什么别人都写作变现,或者成为自媒体大咖了,可是自己依然混沌迷茫;
3.平时也会努力在圈子或社群中活跃,希望能提升人脉,可是加好友时,别人还是会问“你是做什么的?”;
4.总有人夸你很厉害,可是当你问他觉得你哪里厉害时,对方却说不出来。
5.明明每次好像都抓住了一个风口机遇,可是实践之后成就就是不如同一起跑线的人,甚至是后来者。
你有遇到以上问题吗?
这些都是我在做咨询过程当中会遇到的大家提到的问题,相信很多战友都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有思考过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吗?
你可能也思考过,你的答案,我来猜一猜:
1、定那么多专栏没有什么改变、写那么久文章没有成绩,你可能会归结于自己天资不如别人,或者觉得自己努力的不够,或者自己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可以吸引别人。
2、在社交圈中活跃,没有人记住你,你可能会以为是自己没什么特长优势,甚至会以为是自己活跃的还不够,所以别人记不住你。
3、别人夸不出你哪里厉害,你可能会以为是因为你自己还不够厉害;
4、每次看似抓住了机遇但是还是输给了竞争对手,你可能会以为自己专业能力不如别人。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以上的原因都有一点的成分,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没有“品牌”的思维。
回到上面一开始问大家的那些问题,,我觉得大家会遇到这些问题,其实主要原因是大家太缺乏品牌思维,不仅仅是我们普通人,中国整体的商业环境就是一个品牌力非常薄弱的国家。
中秋节,我的一位包月用户从山东到厦门来付费咨询,我问他什么时候意识到个人品牌的重要性的,她说一是我一直在强调,二是源于他们老板给他们分享过的一张图,这张图是商业社会里非常著名的“微笑曲线”。
这个微笑曲线的两端是获利最高的两种方式,分别对应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和品牌、服务,中间利润最低的是代工、代理、组装等产业。
我们中国的技术和品牌相对国外来说,都是极其薄弱的,奢侈品界的香奈儿和LV,IT界的苹果谷歌都是研发和品牌高手,而中国现在虽然有所提升,但最发达的还是制造业。比亚迪的王传福曾经感叹说,中国的企业以前只学会了如何组织工人,而没有学会如何培养顶尖工程师,没有学会建设品牌。
这位咨询的牌友所在的公司就是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员工几万人,苹果手机60%的耳机、音响配件都是他们家生产的,但是他们公司的利润极其薄弱。她给我分享了一个数据。苹果手机的利润百分之59%归苹果自己,百分之21%归石墨烯之类的原料供应商,只剩下的百分之20归他们世界各地200多家代工厂。
不仅仅是苹果,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入驻商超,这些商超渠道基本上是不赚钱再帮他们卖货的,利润都归可口可乐。因为他们有品牌,消费者想要买饮料就会想到可口可乐,如果走进一家超市没有可口可乐,消费者就会觉得你这不是一家正规的超市。
落地到我们普通的个人,中国的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勤奋的精神,但是缺乏有品牌的成长方法。
没有“品牌”思维的表现:
1、没有他人“价值”导向思维,活在自己以为的世界里。
2、没有品牌定位,没有方向,盲目发力,使蛮劲。
3、没有品牌差异性思维,盲目跟风。
4、没有品牌竞争意识,不注重打造和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没有品牌溢价收益思维,只知道像工厂一样批发销售自己的时间。
6、不懂得品牌沉淀,过于含蓄和内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优势。
其实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建立和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而且越早越好,它是我们普通人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最好的手段。
之前就有总结过,它带给我们个人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经济收益上的高溢价,还有名声、资源和机会成长上的收获。
那么品牌为什么能带给我们这样巨大的收获呢?
我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要求我们具备用户思维,让自己具备利他的“价值”。
古典老师提炼了一个个人品牌的公式:个人品牌=价值*人数*价格,你多少次很好的满足了他人的需求。
有价值是个人品牌的第一前提,这要求我们时刻铭记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具备用户思维。
和用户思维相对于的是自我思维,自我思维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思维,这是每个人会下意识的思维模型。很典型的特征就是自我思维的人写的文章都是日记,取的标题都是从自己视角出发,做的自我介绍只说自己爱听的,沟通的时候只站在自己的立场;
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逆人性思维,但是正式因为能时刻站在为他人提供价值的立场上,所以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受欢迎的产品。
我一直强调用户思维是个人品牌的第一性原理,如何用好用户思维,是我自己一直在摸索和锻炼的地方。我会让自己写的文章会尽量站在读者和用户的角度,看能给他带什么价值,做自我介绍思考如何说对方爱听的,让他们会主动想链接我。
所以你的文章没人看,没人传播,你要反思下,你写的东西是不是对他人有用。你在社群里的活跃和发言,是不是对他人有价值。
其次,要求我们要给自己明确的标签定位,聚焦优势方向
做品牌的第一步就是定位,方向大于努力,做品牌要求我们不能大而全,而是有自己的标签。
没有个人品牌定位的人,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写作都不够聚焦。做事情上,他们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习上不断的花精力去填补自己不足的地方,今天学习经济学,明天学习历史学,后天学习区块链。虽然学的很广泛,但是没有因为不精,会一直缺乏安全、焦虑,然后又试图去弥补其他短板,因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其实很容易产生恶性循环。来找我咨询的很多人都有体现这个问题,学了很多,但是依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写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什么都写,但是什么都写的不精,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杂货铺。有定位的人写作会注意占位和聚焦,当大家想看某方面内容的时候,就会想到要去看看他的文章,简书或者公众号呈现给大家的感觉就像一个精品专卖店。
所以如果你在人群中总是不被人记住,你回过头去看看,有没有给自己贴一个明显的标签,你的文章有没有明确的主题,你呈现的是一个杂货店还是一个专卖店形象。
第三,个人品牌要求我们做不同,而不是盲目跟风,给用户选择你的理由
打造有竞争力的个人品牌,要求我们回答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你和别人有何不同,我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是别人?”
很多人找定位只是简单的找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自己的优势,或者看起来挺有前景的某个方向,但是从来不问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竞争差异是什么,和用户有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你。
做差异定位对商业品牌而言是一种战略,对个人来说同样定位,我们不能盲目跟风,看到别人赚到钱了,做出影响力了就跟风去做,或者去超越他。其实相比比他人做的更好,你更应该思考如何做出不同,记住一句话“预期更好,不如不同”
我当时写品牌这方面内容的时候,就是选择了差异化的思维,写个人品牌,而不是企业品牌,因为我知道企业品牌领域高手林立,我肯定写不出什么名堂来的,所以才有后来一系列的故事。
所以当你选定一个看似不错方向后没有做出成绩,问问自己是不是没有做出差异性,没有快速占领一个独特的品类,没有给用户一个选择你的理由。
第四,要求我们“以教为学”,而不是简单的“坚持”输入输出
树立品牌要求你去做产品,这个产品可能是一个自媒体,一个社群或者一个课程,这就要求你用教的方式快速的吸收输入输出,而不是简单坚持输入输出,需要你注重读者、用户和学员的反馈,如果没有反馈,比如没有人参与,没有人留言,没有人买单,那就需要你深刻的反省下自己的内容是否有价值。
以教为学能够帮你快速的树立影响力,不管是带领一群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还是教一门你最擅长的本领,都能帮你建立品牌影响力,其实背后的原理是影响力原则中的“权威”影响力在发挥作用。
其实这两种方式我都经历过,我来跟你说说我在这两种状态中的差别。傻傻坚持阶段也就是去年4月份加入007到2月份,刚开始写的挺有干劲的,但是写久了没有其他反馈,我就渐渐懈怠了,经常交作业前2小时把文章赶出来,哪怕有编辑邀请我出书,我依然开始自我怀疑,这个方向的内容是不是大家不需要?然后我出现了和很多战友一样的情况,开始写杂七杂八其他方面的文章,可能有战友会有印象,我还写过历史名人女性系列,在今日头条还拿下过几十万的阅读量,帮我赚了点零花钱,所以我差点就去今日头条写八卦赚钱了。
好在3月份的咱班的值月生工作后,让我的个人品牌领域的修炼进入了第二种状态,我开始去教大家怎么打造个人品牌,看到它真的能帮助我自己也帮助大家,帮助大家摆脱迷茫,帮助大家建立自信心,帮助7班获得逆袭一般的影响力,帮助战友赚到钱,帮助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我才真的认识到个人品牌知识的巨大价值。特别是从付费咨询到训练营,每一次正反馈都给我巨大的力量,也因为开启了“以教为学”的模式,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缺陷,知道自己要学习的还太多太多,然后逼着自己一步步走出学习的舒适区。
所以,如果你学了很多写了很久,没什么成效,问问自己是不是只是在简单粗暴坚持。
第五,要求你接受监督,让用户减少选择和信任成本
罗胖的知识就是力量有一期节目叫《如何把自己逼成上进的人》,分享到企业品牌一个非常巨大的作用就是降低了搜索的成本,有需要就能找到相应的服务。更降低了社会监督的成本,大家都认识你,你就要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你稍有懈怠,就会受到舆论的指责。我们个人打造品牌也是一样的,成为了一个品牌,就必须要做好让更多的人监督的心理准备,那你就必须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上进的人,更有价值的人。
所以,打造个人品牌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成长过程,你向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品牌对你更有价值,帮助你收获更大的利润,让你有成本去学习更好的知识、打造更好的产品。
如果你当下成长遇到我们分享之初说道的一些困惑,你需要反省下,你是不是困住自己的“猪队友”的拖累之下,是不是需要尽早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文章内容发到润总的星球,被翻牌,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