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之“答聂文蔚(一)”聂文蔚云:“与其尽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道固自在,学亦自在,天下信之不为多,一人信之不为少。”这是说,真正的道与相信的人数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代替地心说,当时不但没有人相信,还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邪说,可若干年后,人们终于明白,日心说比地心说更先进。真理需要坚持,有时候,坚持真理的人一点儿也不比发现真理的人差。
“答聂文蔚(一)”有这样一句话:“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是说“人的是非之心,不必思考就已经知道,不必学习就已经具有,这就是良知”,真的是这样的吗?这是不是把“是非之心”想得太简单了,或者把人所处的环境想得太简单了?不敢苟同。
《传习录》之“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有一段话讲的是对儿童的教育:“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洩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教育儿童要因势利导,要多鼓励,实行快乐教育方法。要润物细无声,如果风刀霜剑,则会日渐萧条。诗歌教导是个好方法,通过吟唱来发泄精力,合乎节拍抒发抑郁。要倡导礼仪教育,要劝谏读书,要强健其筋骨,开发其智力,存养其心性,抒发其志向。这教育原则不是一直延续到今天吗?
《传习录》之“教约”云:“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是说讲授的内容不要求多,贵在精熟。考虑学生的资质禀赋,凡是能够学习两百字的人,只教授一百字,使他们常常感觉精力充沛,没有厌学的痛苦,只有自得的乐趣。这话说得太好了。过去几百年了,看看我们今天的课堂,每一位老师巴不得有一把铲子,敲开学生的脑袋,然后拿着瓢舀起知识往他们的脑袋里灌,而且哪一次都想装个满满当当的,这还不算,课下还有各种的作业、练习,美其名曰“巩固”,恨不得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把书捧在手上,嘴里还念念有词。这哪里是读书,更别谈享受,这是戕害!每一位教育者看到这里,都应该惭愧,为什么我们的书越教越往回教?如果不能改观如今的局面,我们如何面对先贤往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