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札记】父母篇(29)两难之间,面对自己!
原文摘抄:
待在苦里面最重要的意图就是,不被苦所牵引,不被苦所驱使,不做苦的奴隶,而反过来要做苦的主人。
试图把儿子搞定,并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焦虑。 而实际上你把儿子搞定的动力本身就是这个焦虑,所以在焦虑的驱使下,你根本不能客观、理性、细致的分析你的儿子的情况,你只会放大他的问题。
并且他实际上进步的地方,你都会都看不到,而且就算看到了,也不认为这个进步有什么用,你只会盯着他的作业与课本成绩,然后就有又是用死压的方式来逼迫他,然后你们母子俩就又回到猫捉老鼠的旧有状态之中,于是他对学习就完全丧失了兴趣,也丧失了主动性。
我的感想:
看到这段话,怎么感觉老师就是在说我呢!以前我和孩子的互动就基本是这样的,我就是因为焦虑害怕,而经常丧失理智,等情绪过后又后悔不已,如此反复的重复了很多年,而这个心中的恐惧也是如影随形的,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就跳了出来,而我总是会后知后觉。这段时间非理性的处理,让我好了些,最起码可以做到不后知后觉,而是在感觉到自己被愤怒所控制的时候,会懂得等等,这个功效还是要来源于坚持写复盘的原因。把自己平时的所思所想都放慢放慢,就总能从中看到自己的问题。
原文摘抄:
学生:最近不是在看《为什么是毛泽东》嘛,他说一个人不是不需要全面优秀的,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类拔萃就行了嘛。然后我就想他的学习那么难搞上去.......
老师:不可以放弃,这是你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他是有能力学习的!是你对学习的恐慌和焦虑的,实际上是你导致了他不爱学习,造成他在学习上的落后,没有孩子不愿学习的。但他这个学习的动力,以及在学习上的乐趣都被你给抹杀掉了。
听清楚了,这里的不要关注不是让你完全不去管,是不允许你被焦虑抓住的情况下去督促他的学习的。
实际上你还是要时时留心他的学习,但你刚才说的不关注,实际上却是放弃,连老师提醒你了,你也假装不去看,这不行,这是在逃避。
因为你自己的负面体验,导致你儿子学业的失败,你觉得对孩子公平吗?
学生:可是你要我去盯着他的学习,又不能用我旧有的方式督促他。我想放下,你又不让我放下,还不能完全不管他的学习,这好难啊!
老师:确实好难,但在这个两难中间,你焦虑就会被放大、会被捕捉到,而你的功课就是捕捉住这个焦虑,然后解构它,并最终瓦解它。只有瓦解了这个焦虑,你对孩子的学业才会起到正向作用。
“待在苦里面”最重要的意图就是,不被苦所牵引,不被苦所驱使,不做苦的奴隶,而反过来要做苦的主人,那要怎么样才能做苦的主人?就是要借由被激发起来的苦的感受,进入苦的体验之中,顺着这个感受溯源而上,寻找苦的根源,到底这个苦的感受是怎么形成的?
它是怎么一直驱动着我们,让我们的人生不自由,去了解苦的构成,最终解构掉这个苦的感受,不再做苦的奴隶,反而做苦的主人,进而让我们的人生恢复自由。
所以,你们每一次回溯出来的是什么体验,那就直觉的去把它复盘下来,一遍又一遍的复盘下来,直到那些记忆的负面体验被解构为止。
我至今都记忆深刻的是,你曾经在初中的那段糟糕的学习体验,那就是需要你一次又一次去感受复苏的,去唤醒过去的负面体验。
而当我们只有把心理焦点由被焦虑驱使,转向顺着焦虑溯源而上,寻找焦虑形成的根源时,甚至借此解构曾经的负面体验。
如此才能“破镜重圆”,“覆水可收”。而且重中之重的其实就是这个,直面焦虑的能力,所以这个不被焦虑驱使,转而直面焦虑,乃至溯源而上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因为那会训练出,我们强大的,不被情绪控制的能力。
当你一次又次的有意识这样训练的时候,你就会慢慢成为情绪的主人。
我的感想:
今天的学习又破了我的一个盲区,其实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待在苦里面”的理解和体验是:在苦的面前不要逃避,就是直面就好了,而且当我直面苦的过程中,当我穿透时,我会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之后就发现原来障碍我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当然不是说已经解决了,而是会理智的看到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点。我的感受是,这样的体验多了,就不怕吃苦了,因为苦带来的是我情绪的波动,而情绪的波动可以让我看见自己内心深藏的黑洞或者说是盲点,也就是老师说的“老鼠圈”,当这个“老鼠圈”显现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对峙之后来解决他。其实这些体验我都有了,但因为没有听老师把线条理清楚,我一直感觉自己体验和感受是断裂,没有办法总结出来,今天学习了这篇札记我终于明白了,在对峙我的苦是要如何一遍遍去做,要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要唤醒我们的感知,这些我以前都是模模糊糊的概念和感受,就如上面我所摘抄的原文那样,就是这样做的,就是这样原理。今天感觉是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了,这样的“知行合一”的体验真的是太美妙了!
昨天看到孩子的状态我的焦虑出来了,但我克制住没有发作出来,并就着这个焦虑和愤怒我写了复盘,在复盘写完后,我平静了下来,因为通过复盘我看到了自己愤怒的来源,当看到这个点时,我的愤怒就自然而然的平息了,今天我再面对孩子的时候就感到了轻松自在,当我放松下来,孩子也就放松了下来,他和我的wifi就自然断开了,孩子也就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了,这时我才看到,孩子和平时的不一样,因为他其实不是我说的没有学习的动力,这个动力孩子其实一直都有,是我把他搅没的。
今天看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了,我是怎么把孩子搞的学习不好的。上初中以来,除了主三科,孩子成绩都还可以,而为什么唯独主三科不行呢?这不就是因为沿袭了小学吗!在小学我最在意的科目,就是孩子最糟糕的科目,哎!对此我也是感到汗颜了,现在我知道要怎么对峙自己的非理性了,但其实还是不知道要怎么有效推动孩子面对这个困难,那就跟着札记好好学习,我知道下面老师就要手把手教我们了。
我还有一个正向体验要分享,就是对于学习我现在是越来越多的找到了乐趣,以前我也很怕学习,觉得学习又苦又枯燥,但现在不是这样的,虽然我回到家还是会很懒散不想动,但其实只要我动起来就会一直做下去,在这个过程中还体验到了很多快乐,很多感动,还开阔了我的眼见,让我本来狭小的心灵变的宽广起来。人一直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其实是很无聊的,我现在有些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毛主席是“惊奇者“”了,原来这里有一层意思就是,用我们天生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会回馈我们惊讶,惊险,惊叹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如此美妙,而让我们欲罢不能。我对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出来了,我也就看到孩子的主动性了,原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一直都在,也不是我激发出来,也不是我推动的,只要我不乱搅合就好了。
内家心理学《【札记】父母篇(29)两难之间,面对自己!》学习完了
静 子
2021年3月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