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作业本一班•主题会员专题
青旅读书《山海经》03| 《山经》的体例与写法

青旅读书《山海经》03| 《山经》的体例与写法

作者: 葉葉素心 | 来源:发表于2022-11-18 23:04 被阅读0次

    《山海经》的世界云蒸霞蔚,神秘莫测,迷醉于此的郭璞曾言:“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蒸,万殊之区分,精气浑淆,自相喷薄,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 ”这是怎样一个“万象多端”的世界?我们便一起走入看看,了解一下《山海经》的奇异之处,其原文究竟说了些什么。

    《山海经》总共18卷,前五卷是《山经》,第一卷,也就是整个《山海经》的第一卷,叫《南山经》。

    《南山经》主要介绍南方三大山系的地貌矿藏和怪兽珍禽,以及各大山系的山神祭祀情况。三大山系共辖有大小四十座山脉,总长度有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山海经》的里相当于华里的70%,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50米左右。)

    第一山系,招摇山上有吃了不会饥饿的神草祝馀;杻阳山上有会吟唱的怪兽鹿蜀;柢山上有长着翅膀的鱼,吃了它可以防治疾病;青丘山上有叫灌灌的鸟,人们佩戴它可以不受蛊惑。

    在第二山系,有食人的猛兽彘和蛊雕。

    在第三山系,丹穴山和南禺山上有德鸟凤凰,它一出现就意味着天下将会太平;仑者山上有神木白,人吃了它不会饥饿,还可以解除疲劳。

    这里选取《山经》中的原文,体验一下2000多年前,人们眼中山川河流和奇花猛兽的样子。

    《南山经》之首曰䧿(què)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yù)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īng),食之善走。丽麂(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疾。

    《南山经》之首写的是南方的第一列山系。这个山系的名字叫䧿山。“其首曰朝摇之山”,是说这个山系的第一座山叫朝摇。在哪儿呢?大约在现在广东省连县北边,叫方山。临于西海之上,指这座山矗立在西海边上。我国有东海、南海,西边和北边都是陆地,西海是指哪里呢?据说上古时候连县一带靠近海洋,从连县到广州湾被水所漫。

    简单翻译即:南方的第一列山系叫做䧿山。这山系的第一座叫招摇山,它高高地耸立在西海边上,山上生长着大片的桂树,山里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玉石。山里有种草,样子很像韭菜,开青色的花,这草的名字叫祝馀,人吃了它不会感到饥饿。山里有种树,形状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其光华照耀四方,这树的名字叫迷榖,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里有种野兽,样子像长尾猿,头上长着一对白色的耳朵,匍匐着向前走,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这野兽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走得很快。丽麂之水就从这座山发源,之后向西注入大海,附近的水中生有大量的育沛(具体何物不可知),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得蛊胀病(肚子里有肿块)。

    此处有一美好的意象,即桂。桂作为我国古老的树种,很早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内:“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郭璞《山海经·南山经》“多桂”注指出其特性:桂,叶似枇杷,长二尺余,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间无杂木。《吕氏春秋》曰:招摇之桂。此树生长于南方,频见于浪漫的楚辞中,屈原在《九歌》也写到浓香的“桂浆”。

    这种物事,我小时候在中药店的小匣子里见到,后来在厨房的灶台上见到,能药食两用的东西并不多,可知它的价值特殊。因其味辛香,人们喜食,《礼记》也常出现“姜桂”,由此可推知,当时人们已经普遍食用桂皮了。探讨“用“”功”的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说:“桂可食,故伐之。”短短几字,却露出淡淡的伤感。是啊,桂因功用价值大,遭到人们的砍伐。就此短言,又引出哲学之问。

    清嘉庆六年(1801)曾氏艺学轩影宋绘图本《尔雅音图》中的木桂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山经》的写法:

    ①涉及山的位置和名字;

    ②涉及物产:包括矿藏、植物、动物及其功效

    ③涉及山的周边:发源什么河流,河流的走向,以及河流中的产物

    ④涉及矿藏:主要是金属和玉石(金属是国家财富,铸造钱币和制造兵器的原料;玉石是祭祀神灵必须用的物品,也是贵族的奢侈用品)


    感谢涛哥赠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旅读书《山海经》03| 《山经》的体例与写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ry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