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做事情的時候,比較專注,專注到會讓人暴跳。比如他在拍照或者設計的時候,跟他說話,相隔不到三米,你能看到自己的聲音,一步步爬向他,通常一分鐘後,那邊才有回應:“嗯”。更多時候,聲音這只蝸牛爬到半路就犧牲了,于是還得再說一遍,派出更强壯的聲音,運氣好的話,一兩分鐘後能爬到他那。
他基本上每周都要拍照,對著電腦看自己拍的照片的時候,會偶爾看到他嘴角微微上揚,或者若有所思,或搖頭,或“唉”,問他的時候,他說看自己拍的照片,被感動了。我們當然哈哈大笑。他還會叫我們到電腦旁邊看感動到他的照片,我們依然哈哈笑他,但是其實是明白他感動的點在哪裏的。但是這些照片發出來,是不是別人也會感動,他好像不太care這件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51996/7327d9c9c65182a5.jpg)
我有時候寫文字也會,自己會忍不住看好幾遍,會被某一段,某一句,某個點,自己感動。但是似乎也不太在意給別人看,別人會不會感動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51996/192a706c0eeb5eb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51996/32064ece3a362757.jpg)
最近,忙著包裝春節的禮品裝茶,硯脂有一天發了個朋友圈,整整齊齊的禮品裝排在一起,她說突然有種莫名的感動,不知道是禮盒本身,還是大少爺閱章的字,還是用心的設計,還是茶被一個一個妥帖地包好。按說她不是這麽小情小調,被諸如“仔細用心地包好,到你的手中”這樣軟柔曖昧的氣氛所感動的人。
昨天姐妹們來幫忙包貨,我和硯脂在最終裝盒的時候才發現,很多包茶都不符合我們出品的標準,沒有仔細地折痕,做成規規矩矩的方包,于是返工,或者重新整理。平時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倒是沒在意這一點,直到有了對比。那一刻,她好像知道自己爲什麽被感動,就是看著所有的茶被仔仔細細規規矩矩地對待後,排在一起的那種感動。這種感動跟別人也沒什麽關係。雖然,我們受不了歪歪扭扭窩窩囊囊的禮品被大家收到的感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51996/79f4d73c0da74d3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51996/6ceca8cce93f79b5.jpg)
上周厚樸茶課,上課之前,助教們要擺放大家泡茶的器具,我在旁邊只管提出標準和要求。比如所有茶道具必須清洗乾淨,外面要擦乾裏面要晾乾不能留有水痕;比如一張桌子四個邊,八個茶盤,橫綫要對齊,彼此間距一致,放的位置要以座位爲准去調整,橫竪相鄰兩邊要角對齊;茶則跟茶盤近的一側橫綫對齊,距離茶盤三指的距離;燒水壺在兩個茶盤正中間,手臂正好够到的位置,所有壺嘴對著中央等等。硯脂根本不用去要求,她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的,而新參與這個工作的助教不斷地說,居然有這麽多細節。當最後擺放好的時候,那種整齊感確實也會帶來一點點感動。只是那種感動更多是表現爲“安心了”的踏實感。同時還有另外一種感動,來自欣慰和欣喜:這麽多年的時間我們沒白過,很多東西都不再是要求而是變成一種習慣。
于是,我就在想,感動這件事,歸根結底是自己的事情,跟別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哪怕我們被別人感動,被某個電影某段情節感動,被某段文字感動,被某個故事事件感動,其實背後感動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的經驗、記憶、經歷、希望、缺失、擁有、觸動點,即使感動來源于別人,也仍然是自己的事情。
受到感動是件好事,最起碼能量是好的,雖然感動本身也耗費人的能量。但是,自己做的某件事讓自己感動,顯然是樂在其中,幷讓自己有一定滿意度的。總之是不會有這樣的事情嘛,做的事情感動了自己,却覺得苦或者有挫敗感吧。也就是說,一邊做事,一邊自己還滋養了自己。歸根結底還是賺了的。
感動,是過去經由當下給未來的禮物。因自己曾將時間花在某處,感動現在的自己,給未來時刻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