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里孟子为滕文公遍数三代赋税之法,其中于井田之助法最为推崇,文公有意在滕国推行,于是便安排毕战来向孟子请教助法实施的具体细则。
孟子猜到文公差毕战前来,是有心要将这件事托付给毕战,便勉励道:你的国君准备施行仁政,众多臣子里挑选了你,你要一定要勉力行之,不要辜负他一片心意啊!
仁政的起点必从经界开始,要把田亩间的界限点是点、线是线的经画清楚。经界不划分清楚,井地的分配就不均等,实际上缴的谷禄就会和预算产生偏差,出现多占田地、缴纳却少的情况。暴君和污吏的问题都出在他们轻慢经界的划分。经界划分清楚,豪强便不能肆意兼并土地,国家也不能多取贡赋,像分田制禄这样的事情,就可不劳而定了。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分田、制禄是两事,国家要分田给国民耕种,耕种的产出要拿出一部分来作为官员的俸禄。滕国虽然褊[biǎn]小,但也还是要有为政的君子和躬耕的在野之人。没有君子便没人去治理庶民和野人,没有庶民和野人也养活不了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君子。一个农业国家的体制便是如此。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周朝疆域的划分有国和野的区别,整个王朝划分为成百上千的诸侯国,一国由都邑和多个城邑组成,都邑和城邑内是国君和士大夫的居处,向外稍远是城郊,是庶民的居处,城郊之外为野,是野人的居所。孟子主张在偏远的野地,实行九取其一的助法,因为那里土地广阔便于按地块划分。而在国内实行十取其一的彻法,丈量好各家的土地面积,按什一收税即可。野人九一(11%)的税率相较庶民(10%)略高,恐怕是对庶民的优待。并行两种税法,是周朝彻法的特征,彻即辙,两轮并行,车辙有双。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的大夫俸禄逐级缩减,为了抑制贪腐,孟子又建议卿以下的大夫要配置五十亩的圭田,产出可以供士大夫祭祀先祖之用,算是高薪养廉的雏形。另外,每家每户以三代五口人为单位授田百亩,其余还未分家而有劳动力的称为余夫,余夫授田二十五亩,待其成丁后改为百亩。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民有恒产,则安土重迁,遇到丧死或迁徙之事,都不愿离开本乡,大家围绕着一个井田耕作,出入相伴,闾里相互应援,抵御盗寇,遇到疾病也相互帮扶,百姓亲睦。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接下来是井田的划分方法。一里见方的土地为一井,均分为9个地块共900亩,中间和外围各井均有毗连的是公田,大家一起治理中间的公田,公田打理完后才可以打理自己的私田,否则要受到训诫,井田就是野人区别于庶民的地方。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这是大略的规划,具体就要你和滕君润之泽之,自己扣细节了。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