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触得道德经一点精髓了
道德经是一套做事的理论方法,是一套可以丝滑做事的理论方法。
你看,“为而不恃,功成弗居”,你得先有为,然后才是恃不恃的事;你得先功成,然后才有居不居的事。
道德经里很多是从“反者道之动”作为出发点的,说B先说A;B指的现象、表象、掺杂了个人私欲、杂念的看法等,A指的是背景、背后逻辑、各方牵扯、核心竞争力等。
但我们要明白他不是光强调“反”,只是他针对大家不看A只看B的毛病,有针对性地提出来“要看看A”而已。
我们呢?既要看A,但B也不能忘,老子肯定也同意。他的思想是:要实现B,先转一个弯(反者道之动)、先做到A、把A做好,但绝不是不要B,B还是最终目标,B必须要实现,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
也就是说,你要B,但老子说:你要从A做起(从其反面),这样才能实现,否则,上来就干,是阻力重重,难以实现的。
所以,我们要兼顾。既不能只看B,又不能看了道德经后就只说A、只想着“无为”,然后就躺平了。
我们都要看、都要兼顾,要瞄(瞄准)B做A,以实现B。
然后,做A也不是让你垂拱而治(这只是表现出来的、对外的,只是个结果),而是你想低(处低)、让、谦、后(其身),那么反者道之动,你得有那个能力才行,所以你得先把你自己搞得棒棒的、强强的(私下里对自己下狠手),有了成为B、实现B的能力,这是前提,然后再去表现A、做做A。
这就是道德经的理,这就顺了。
以下为一些由此推导的概念和例子
第一,支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地球是沉重的,想把地球挪动而奔着地球去,那是费力而不讨好。如果找到关键的支点,那就是省力出奇迹。”
“在老子思想中,能不当面解决问题就尽量避免。当面解决问题耗费力量,绕过问题找到问题的支点(关键点),在支点上略施小力,则能省力地解决问题。耗费力量是老子说的有为,省力才是无为”。
——度阴山《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其实,就是转换思路(以达成目标)啊。为什么要转换思路,为了“省力”啊(当然,为什么这样会省力?因为你找了个支点,避免硬碰硬。这样最省力。怎么找支点?反者道之动,到其反面找。找什么样的?找合道的。)
所以,老子并非不让干事,而是为了干事找了一个最优路径,(为什么找个最优路径?)目的还是干事。
第二,什么叫无为?
只有慈才能产生勇,只有俭才能产生广、只有后才能产生先。慈和勇、俭和广、后和先是截然对立的,但正如老子的辩证法所言,相反才相成。真正的勇气必然来自大慈大悲的人,无限的扩张之力必然来自平时吝啬鬼一样的积累,而那些真正无敌于天下的人,永远是那些甘居人后的人。
三宝(慈、俭、后)中,最大的宝贝是慈。至此你就不该再认为老子的思想倾向于柔弱,他的慈的法力可是勇气,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认为勇气是柔弱的表现。而最刚烈的力量——勇气在老子看来,居然是来自看上去最柔弱的慈爱,这就是老子辩证法绝对正确的证明。我们顺势可以证明,你的胆小怕事,你因为恐惧而形成的自私冷漠,都不是因为你缺少阳刚的勇气,恰好相反,是因为你没有阴柔的爱心。
——度阴山《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因为你有爱心,所以你会爱别人,有问题要能解决。所以,你看“反者道之动”,你想爱别人、想为别人解决问题,你得有那个能力才行,所以你得先把你自己搞得棒棒的、强强的,有了成为B、实现B的能力,这是前提,然后再去表现A、做做A,那你就完美了、完整了、成型了。
即:你无比慈(1),你看到不公,你要有所作为(2),但你能力不行白搭,所以你必须先提升自我(3)配得起你的慈和它产生的想有所作为的想法。然后,能力够了,你可以守慈(1)了,或者替天行道了,这是转化为勇(2)。其实,你有能力(3)了,别人知道了,就不敢胡作非为了,你对内保持能力(3)不断精进、对外保持慈(1)就够了。
然后,你能力足了,别人不敢乱来了,你也不要乱来,你对内保持能力增长、不断精进,对外守慈、不瞎折腾,这才叫无为。
这叫能雄守慈。
大智慧就是大慈悲,大慈悲就会大勇。
就像下面这个图片里一样,他可以展现不怒、展现慈的一方面,但你不敢动它,因为它后面的力量太过恐怖;当然,别人不敢动你,你也不能乱用自己的强大能力(也就是有能力但能够不乱为),否则也会遭反噬(别人已经让着你了,你还乱来,别人只能忍无可忍、群起而攻之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61758/c0dd2ea2593f0ec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61758/847b50b824764d27.jpg)
第三、打仗中的无为。
打仗怎么无为呢?
里面的沟是为断绝围城的粮草接济,阻止城里人突围;外面的沟则抵抗敌方援军。如此一来,原本应该是进攻方的湘军立即变成了防御方,这就是反主为客。被围困的敌人要么是疯狂突围,损失惨重,要么是请救兵,结果仍是损失惨重。曾国藩正是用这招生生耗死了太平天国。这招反主为客,恰好是最省力的。如你所知,凡是最省力的行为,就是无为;凡是费力的行为,一定是有为。
——度阴山《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你看,打仗这么主动的事也可无为。
所以,做什么不重要、无论你做什么事,道德经讨论的是方法。
你找到支点,省力了、顺了,就叫无为;而不是不动、不走、不干叫无为。
所以,无为是为了实现目标找支点,不硬碰硬,找的是必行之法。
无为,还是为了有为;无为只是方法、是大道(宽敞的到达目的地的大路)、是大路。
第四,对谁慈?对谁勇?
既然上面说到了慈与勇。那么有需要我们去“慈”的对象,就必然有个需要我们去“勇”的对象,怎么评判呢?
一个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在他人危难时会生发无可匹敌的勇气,所以,慈这件法宝所发出的法力就是勇气,是为慈勇。母亲对儿女的慈爱,会让母亲成为金刚般的人,这就是慈的威力。
——度阴山《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对谁慈,对谁勇,这是个问题。
肯定是对“我想慈的人的对立面”要勇,但这个对立面和你慈的对象有个比较,尤其他们都是外人的时候,你慈谁、勇谁呢?
奥,慈道的,勇不道的。
第五、评判是否“无为”的标准。
当主人,要忙里忙外,很费力气;当客人,只需遵守主人的规矩,老老实实待着就万事大吉,这最省力。无为和有为,无非就是费力和省力的区别,这也正是老子常常让人无为的原因。
——度阴山《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无为和有为,无非就是费力和省力的区别。
其实,就是找到了一个好的支点,让所有事情顺滑无碍的进行下去。
第六、缺点需要解决,“无为”并非躺平,而是对自己要非常严苛
把缺点当成缺点,就是没有缺点。其实不是没有缺点,而是肯承认缺点,正视缺点的人就有了反思自己、解剖自己,敢于承担的美德。
——度阴山《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这些缺点最终是要改的,不是不需要改、光耍嘴皮子的。《道德经》最后都要落到行动上的,对自己尤其要“有为”的,而非面上看别人,他们都人畜无害,其实别人内地里很拼的。
第七、“无为”的身后,有恐怖的实力做保证
天道中的“不争、不言、自来、宽缓”其实都是勇于不敢。为什么勇于不敢就是生路,或者说,为什么不争善胜,不言善应呢?
——度阴山《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因为“不争、不言、自来、宽缓”的后面代表的是、站着的是恐怖的实力。
因为“不敢”,所以拼命提升自己,能力强了,你就生了,别人也不敢动了,你也不必动武了,当然这时你自己也不能嗜武成性、非要动武耍威风,你就垂拱而做就好了。
第八、为与不为都是后话,前一步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恐怖实力
老子千言万语,只是让你不露痕迹地“不为”,即使是施展美好的品质勇敢时
——度阴山《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为与不为都是后话,前一步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恐怖实力。之后,才涉及“碰到什么事,为与不为”的问题。
第九、圣人是不断做事的
圣人不是不做事,他要做的事其实是很多的,他们是不断做事的。
那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因为他做的事都合道,你感觉不出来——“太上,不知有之”。
他做的事,让你觉得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了,你却没有感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行动起来,找支点
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把所有工作列出来,然后找到其各自的支点,朝着支点使劲,就好了。
注:我们说“支点”说了不少,那不说阴阳了?很好。支点就是“阴阳”啊,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升一降,此起彼伏。没有问题。
注:【学习的支点】或【学习的道】已找到,即《成圣之路(1536)王阳明: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学霸恐怖的学习能力是这么来的》。
2023年12月10日初稿
2023年12月15日补充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