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知道全世界范围内什么人最爱读书吗?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
犹太人拿走了20%的化学奖,
25%的物理学奖,
27%的生理与医学奖,
41%的经济学奖,
12%的文学奖。
同时还拿到了
1/3以上的普利策奖,
1/3以上的奥斯卡奖。
然而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3℅。
犹太人即使在遭受纳粹迫害时,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也依然保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而经过统计,叙利亚人均年阅读量只有5页——你没看错,就是5页!5页是一个什么概念,可能就是一本书连序言都没有看完。
大量的叙利亚人是完全不读书的,从出生到去世,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就是别人的讲述,比如传说、故事,世世代代的人就靠身边人的言传身教认识世界。
这其间的差距,有国家政治因素,也受客观环境和文化影响,但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的阅读习惯问题。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二的是日本(40本),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排名第三的是法国(20本),法国人的浪漫,感性,优雅也同样闻名世界。
每一个优秀的民族,国民都从阅读中得到很大的助益,他们的阅读偏好可能具有国家特色,他们从阅读中获益也会各有不同,但是,无疑,阅读让这些民族更丰富更强大。
民族如此,具体到每个人身上,也是如此。
【2】
上周与一朋友聊天,我们聊到最近在看什么书的时候,关注了彼此的阅读帐号。这一关注可不得了,我一眼就看到了一组非常令我吃惊的数据:76小时,读完176本书!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一本普通的书籍,至少10万字总是有的,按照这个来算,这是接近4000字/分钟的速度,而且还没有把读了部分章节的书计算在内。
更让我无比羡慕的是,她这个速度对她来说就是常速,不影响理解和输出。
反观我自己,自识字以来,除了课本,也没看几本课外书:
读书时代,一心扑在学业上,成绩虽好,课外阅读却实实在在少而慢;
步入社会之后,除了近半年,更是几乎不看书。
于是我赶紧向她请教读书的方法,她却说,大概得益于自己多年看小说的习惯,百炼成钢,速度怎么都不会太慢。
仔细一想,确实如此,每年看50本书的人和每年看5本书的人相比,长久下来,不管是看书速度,理解和吸收的速度,还是鉴别书籍好坏的能力,都是截然不同的。这持续的价值,产自于阅读习惯。
樊登老师在介绍《读懂一本书》时,也曾说:
研究读书的方法很难让你变得会读书。
如果你真的想解决读书的问题,你就去读就可以了,能读多难读多难,哪怕你一开始读一些花边的,轻松的,武侠的。
只要你能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你会回归经典。
当我们没有阅读习惯,阅读量非常小的时候,真正困扰我们的根本不是如何去读一本书,而是如何开始去读一本书。
而当我们真正养成阅读习惯以后,该读什么书,该怎么读,似乎又是一件无师自通的事。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阅读的习惯呢?
【3】
阅读的价值,在于持续。
所以养成阅读的习惯,对于一个丢弃阅读多年或者阅读生疏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提到养成习惯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提示,行动,奖励。
提示——就是要通过环境和外在的暗示,帮助我们意识到要去阅读,比如在床头,阳台,茶几,书架等各种角落放上一两本书,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方坐下来,有空闲时间的时候,这些书本就会暗示我们可以去阅读了。
我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在包里放上一小本书,让我们闲下来要去摸手机或者从包里拿东西的时候,我们就收到提示,可以去阅读了。
许多人习惯阅读电子书,那可以在手机打开的第一屏只保留阅读类APP,其余app移到第二屏,这样一打开手机,首先阅读app就对我们形成一个阅读提示。
习惯的养成——尤其想要我们内心最后抑制不住地完全依靠习惯的力量去行动,奖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奖励不一定是要某些具体的物质奖励,这个也不太现实。
我们可以通过把所阅读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理解进行输出,发布到朋友圈等,一旦我们的阅读形成了输出,我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如果收到来自外在的互动和认可,我们也会受到更大的鼓舞。
如果时间紧迫来不及输出,每次阅读完,不论持续多长时间,我们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认可的话,也是一种奖励机制。
从提示,到行动,再到奖励,一个循环下来,我们的行动每次都带来良好的体验(奖励),大脑会将阅读这件事和良好体验链接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就可以靠习惯本身的力量持续地阅读。
毛姆曾说: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舒缓心情,可以为生活中的困扰找到答案,可以改变人一生的轨迹,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兴衰。
对于我们普通人,如果有阅读习惯傍身,我们的人生也在悄然开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