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精读猫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波兰妮研究了大量人类早期社会的经济史资料。
横竖看了半天,最后放下稿子,仰天长叹,幸亏老夫书读的多,不然到着了哈耶克这小老弟的道。
原来啊19世纪以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并不以市场交换为宗旨。
而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结构。
互惠、集中反分配、家庭经济。
这被波兰尼称为传统社会。
互惠就是礼尚往来,个人之间,家庭部落之间,国家之间互相赠送礼物。这种礼尚往来呢不是市场交易,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礼轻情意重。
加强彼此的情谊。
最典型的呢是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
朝廷给予藩属国的回礼,往往在经济价值上都远大于藩属国的贡品。
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去看,完全就是不理性的冤大头行为。
但是中原朝廷追求的并不是经济利益,而是礼是秩序。
礼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比起那点账房先生的经济算计,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代价简直就是无法承受之重。
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才是重中之重。
还有一条是再分配。
再分配就是将一个社会的经济产出上交给一个讲公道的中央机构集中起来,再由这个中央机构统筹规划,按需分配给社会成员。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猎人打到猎物,并不是拿去找农民换粮食,而是上交给部落首领。有时候呢是酋长,有时候是长老,有时候是祭祀,不管怎样都是上交到一个大家信得过的领袖那里。
领袖,在根据部落里每一个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天公地道按需分配。
这种再分配的方式,很久以来都是人类生活的主流经济方式。
一直到近代都还看的到。
比如白鹿原里。
族长白嘉轩会把组里乡亲们打的粮食都集中保存起来。
等到灾年的时候再拿出来分给乡亲们救命。
再比如。
中国古代朝廷平时征收皇粮国税,遇到灾荒也就要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或者兴修水利工程等等,都是一种典型的再分配经济模式。
还有呢就是家庭经济,家庭经济我们中国人最熟悉,两亩地一头牛。
男耕田来女织布,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家庭经济在我们的中学教科书上有个名字叫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那么这个小农经济是不是中国特色呢?恐怕不是的。
在全人类的封建时代,都是最基础最底色的经济生活方式。
在这个基础经济模式之上,可以集中分配一下剩余产品。
可以互相赠送点礼物,增进感情。
差不多这就是一万年以来的人类基本生活方式。
那么在这个互惠再分配和家庭经济的三位一体当中,是不是就没有市场交易的一席之地呢?
也不是的。
事实上,市场经济是这种三位一体的自然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比如有一些地方贸易集市,大家把各自的生产剩余产品拿出来,互通有无。
我用我家接下的蛋换点儿你家里那口子那个鞋底儿或者是养的猪仔,也就是这点事儿。
这种地区性贸易集市呢在中国农村和县域经济中一直存在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
老百姓管这个叫做赶集,中国老百姓赶集赶了几千年呢。
除了赶集这种地区性的贸易集市呢,再有就是远距离的国际贸易。
比如古代的丝绸之路。
比如宋辽、宋金,明朝与蒙古之间的边贸互市。
比如封建时代,西欧的特许贸易城镇。
波罗地海沿岸汉萨同盟诸商业贸易城邦。
一直到清代,广州十三行,在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顽强生存在这一系列国际贸易市场。
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禀赋的天然差别和科学技术发展不均衡。
欧洲人呢需要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远东的香料,印度的棉花,美洲的黄金。
中国人呢需要欧洲北美的皮草,拉美的白银,草原民族的牛马,绵羊等等等等。于是互通有无的远距离国际贸易市场,并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必要。
我不管是地区性贸易集市,还是国际贸易市场,这些市场的运行规则都不是竞争而是互补。
此外,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封建统治者,对于这些国际贸易集市的方针,都是一边保护鼓励,一边严格限制,绝不准许市场交换的经济原则欺辱周围的农业,自然经济。
中国朝廷是重农抑商。
西方封建领主授予贸易城镇经商特许权也是这个意思。
你们这些商人呢啊,在你们那些罪恶多市里怎么折腾我不管,我只收点保护费和份子钱,但是呢你们不许捞过界,就老老实实的在你们城镇里呆着。
所谓的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与清朝广州十三行的制度如出一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