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动物,非团结不能生存。
据《礼记·礼运》说:大同之世,“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同社会是一种人们理想中的社会。由此可见,最早所谓的团结大致是以年龄分为老、壮、幼三个阶层,没有夫妻、父子、兄弟的人伦关系。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
孝养老人和抚养孩子是大同社会的两大基本责任。
然而,人类愈进步,分化愈严重,组织的方法也愈多。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是游牧组织,有的是聚集组织,分工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于是,血缘成了人类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女子为中心的同姓成为一个母系氏族。
后来,由于产业的转变,财产和权力都转入男子手中,男子也成为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母系氏族逐渐变为父系氏族。
同姓同居,生活共同,利害亦共同。
随着同姓人口逐渐增加,分居势在必行,但仍以宗法联结在一起。
同宗同奉一个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宗子,代代承袭,即族长。始祖的其他儿子为长老。族长负责活人的治理、救济及死人的祭祀等问题。长老配合分管日常琐碎事务。
从周代开始,君主便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国。于是,封建土地制产生了。
人类因血族而来的团结,可谓臻于极盛了。这种社会组织,随着无分工的合作到分工越来越精密,便逐渐走向衰落。
精密的分工使个性更加显著。有特殊才能的人,容易发挥其所长,获得致富的机会。氏族中有私财的人逐渐多,卖买婚于此时成立。于是父权家庭成立了。
其家庭与现在普通的家庭是一样的。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兄弟各居一屋,各有各的财产。不过几房中,还保有一笔公款,这样其联结愈发薄弱。
当时,除了有广大封土的家族,因常作战斗的戒备,以征服异氏族,而后靠掠夺的土地租税自养,仍聚居在一起。但随着势力的悬殊差距太大,封建氏族最终走向解体。
小家庭模式应运而生,尽相生相养之道,即老者需人奉养,幼者需人抚育。几千年来,这种模式一直未曾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