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九岁,学会了勤俭节约,也经常会主动帮助我们做家务了,看着她一本正经洗碗的样子,我的内心乐开了花。
我想,前年的“投资”是值得的,如果没有这份阅历,估计今年的她还是那个铺张浪费,好吃懒惰的人。
我和爱人都在单位上班,算不上富裕,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我习惯了享乐,三天两头美食不断,购物不断。
老公不在家的日子,我常常喜欢点外卖。人还在床上躺着,外卖就已经到了,当门铃想起时,又极其不情愿的拖着拖鞋,懒洋洋的起来开门。接到美食,就开始大快朵颐起来。等吃完了,又常常顺手把外卖盒子,纸袋扔在垃圾桶里,一顿早餐或者午饭就此搞定,我特别享受这种“不劳而获”的自由。
我的女儿跟我“志同道同”,只要她爸不在家,她便问:“妈妈,今天又吃什么外卖”。甚至有时家里明明有现成的饭菜,她也跟我直嚷嚷,“妈妈,今天我们点个外卖吧”。
母亲偶尔看到,会念叨我:“好吃懒做的家伙,迟早把你女儿带坏了。”我不以为然的反驳:“不会,哪有那么夸张,生活忙碌,也需要释压啊。”我妈听后叹了一口气,瞅我两下就走开了。
直到前年女儿读小学,我才发现,她也变得铺张浪费,好吃懒做,写作业也不肯多写一个字,属于典型的“看菜吃饭”型。
过年收到的压岁钱,说好给她300元保管,要求要用一年。其余我替她存着。结果,不经意检查,不到两个月时间,已经被她用完,买了各种娃娃,发夹。我问她这些东西什么时候买的,她说就是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她自己偷偷去小区外的精品店买的。问她为何如此浪费,都不省着一点,她说:“妈妈,我们家有好多钱吧,我买点应该没有关系吧,明年我又有好多钱了。”
而生活上,女儿也是懒散起来,吃过的碗随手就放,很少主动拿去洗,甚至放在某一个不经意的角落都发霉了。学习上,不愿多写一个字,多看一页书。跟她讲道理,她常常怼回去:“人家老师只布置到这里,做多了就是白做。”
直到那刻,我才发现自己的“享受观”让女儿中毒了。
于是我暗下决心,要改变自己,以身作则感染她。我对女儿表达了对她的失望以及期待,也自我批评了我的不正确做法,分析了危害,并跟女儿约定一起改正。
我们约法:不赖床,不点外卖,不乱花钱,积极勤快 。周末八点必须起床,起来后我做早点,她写作业。到了做午饭的时候,女儿和我一起研究菜谱,她每周必须学做一道菜。女儿由一开始的不愿意,到后面能独立做番茄鸡蛋、炸洋芋、拌黄瓜、鸡蛋羹、春卷等菜,我们都会给她夸奖,她也渐渐有了成就感,越来越喜欢做菜了。去年过年,还学会了包饺子、做包子。看着她勤快喜乐的样子,我的心里欣慰极了。
为了让她更深入生活,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勤俭节约。从前年五一开始,我们报了当地农村的“抚贫班”,去到农村一些贫穷的留守儿童家里,跟他们共同生活三天,与他们一起劳作,帮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干活。跟他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日常饮食。跟他们一起畅享未来,倾听他们最简单的“梦想”——吃饱穿暖。
女儿一开始很好奇,很兴奋。但当认识到那些孩子们连学费都交不起,想吃的东西买不起,为了更好生活,常常要在课后或者周末挖荠菜、采春笋、卖鸡蛋换钱时,女儿陷入了沉思。
临走时,她把包里仅有的三十元钱买了一些书本,送给这里的几户贫穷的孩子。
在车上,女儿一直望着窗子发呆。突然转过头对我说:“妈妈,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有钱人,帮助这些困难的孩子。他们太可怜了,你看,春英的鞋子和衣服都是破的,爷爷的衣服也是破的,没有妈妈的她好可怜啊。”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果却是甜的。”教育需要我们倾注思考,戒除惰性,用心耕耘方有成效。”而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榜样和教育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