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植物
一
朋友说,她的后半生,有书,有电脑,她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可以体会大她的内心的富足,心里的满足。
我可以理解她这种想法,一个人,就拥有整个世界的感觉,并非并非人人都可以体会到。
我们关注的东西越多,就越觉得自己被分裂了,注意力不断在各种焦点上转移,除了娱乐,我们似乎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
这是一种可悲的状态,就好像你拥有一个苹果,却被切碎成无数块。你分不清哪一块是重要的,找不到你心目中的那块,于是越来越焦虑,也越来越找不到人生的圆满。
其实你拥有这一个苹果就好了,或者再有一个橘子,一个香蕉,这就是你最期待的状态,而不是切碎的苹果,剥开的橘子,腐烂的香蕉。
聚焦当下,极简生活,找到独属于你的唯一,或许会把你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又或许,能够让你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这是我理解,也是我所渴望的一种生活状态。

二
打开电视的时候,有很多你想看的内容,但是更多的,是你不想看的内容。
你必须要忍受那些不想看的东西,即使那些东西令你作呕,让你反胃,你也依然会忍下去,因为接下来的内容,是你花费了极大的代价才能获取的。
有时候,等待反而会让你获得更高的幸福度。
但是现在网络取代了电视,你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任何你想看的东西,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仅仅几秒钟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于是,你开始索取无度,无限拓展你的欲望极限。你开始想要快一点,再快一点,网络稍微卡一点你就会显示出不耐,你连一秒钟都不愿意等。
这一段结束之后立马就想进入下一段,这一篇翻过之后立马就想进入下一篇。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管道,匆匆流进来又匆匆流走,记不住任何你看到过的内容。当然,你幸福指数也开始以秒去计算。
慢一点,慢一点,把生活过的慢一点。不要匆匆而来,急急而去,到最后什么都剩不下,只剩下一颗后悔的心。
我以为,我们是用心去生活的,而不是靠快感。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三
想找个人说说话,有时候谈话的对象是自己,有时候谈话的对象是别人,还有的时候谈话的对象是音乐,又或者是书本。
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媒介去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或者从中获得你想要收获的。
我跟朋友说过,你喜欢与外在的环境互动,而我更喜欢在内心里热闹,也许看起来不一样,但是,我们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你通过向外交流获取知识,我通过向内探索获取所需,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丹尼尔凯曼在《丈量世界》中提到两个天才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丈量世界,一个走遍世界,一个寸步未移,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达到了目的。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必羡慕别人,也无需贬低自己,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你想要的才是最适合你的。
千万资产于你未必是好事,穷你困潦倒也未必就是坏事,当你走到了那一步,那就继续走下去,只是别后悔,别遗憾。
都害怕被安排好的生活方式,却更害怕独自在江湖上闯荡,往前,不敢,退后,不想,在犹豫和忐忑中过完了一生。
我以为即使走错了路,也比现在的处境要好,至少,拼过。
如那句,我来过,我战斗过,我不在乎结局。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四
年少最怕离别二字,生离,死别。
更怕的是,习惯了这件事之后,就麻木了,离别就离别了,还会再见,总是不由自主的抱着这样的想法。
但事实是,有些人,你已经见过了他在你人生中的最后一面。
也许是曾经非常要好的朋友,也许是当年暗恋的前后桌,也许是某次晚会偶遇的知己,又也许仅仅是萍水相逢的他乡之客,在你走过一段又一段以后,就彻底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你不会去找他,也找不到他,就像你们相互彼此一样,不联系,不见面,错过,才是最好的安排。
害怕也没用,畏惧也没用,该分别的时候就分别了,消散的时候就消散了。
他在你人生中走过的那一段,已经为你的人生中增添了无限精彩,并且未来会持续绽放在你记忆中的某个角落,如此,足矣。
离别了,把记忆存档,一切与之有关的信息,依然存在那里,偶尔翻看一下,故事依旧,人依旧。
那就是他,你记忆中的他。
这便是我理解的离别。

五
如果没有比破釜沉舟更好的办法,那么它就是唯一的办法。
不满意现状,不改变现状,也就没有比维持现状更坏的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