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生活

作者: b8af2fe04fbb | 来源:发表于2018-08-27 10:10 被阅读166次

    周六的夜晚,九点入睡,五点苏醒,这样的节律倒是沾了点周轶君的生活习性。

    启动台灯,打开飘窗,窗外细雨淅沥,楼宇信号灯闪烁,车道难得静谧.....我裸体站在盥洗室的镜子前。

    这便是生活的样子。

    (一)

    生活太焦躁了。

    深处21世纪互联网的洪流之中,焦躁恐怕是来源于无知。

    有个词叫“所知障”,大意是说成长过程中你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新的讯息,表面上似乎事事皆清,理理通明,但这些糅杂于脑海之中的知识越多,就像镜子的另一面,其实会使得你在思考、判断、决策、执行的时候产生大量的干扰项,以致于影响、左右你Focus的那一个决定点。

    今天的学习渠道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都要多而全,知识获取变得轻而易举,眼前的头脑风暴、公众号的推送、搜索引擎的检索、或是《逻辑思维》《混沌大学》《知识星球》等各个知识付费社群的浸染,甚至于受人追捧的《TED》、《一刻TALKS》《造就》等创造力演讲类,使得我们、人与人之间重新回到起跑线,大幅缩小了学习的速率。

    而回过头去看那些我们经历过的:大学院校的培养、书店的琳琅书籍越来越滞后于社会岗位的需求,原有的认知边界在不断的拓展延伸,人们不再满足于一个岗位、一个行业的知识积累,跨行业、延领域、衍周边,这些都变得喜闻乐见。

    但这些庞大的知识信息真的能够让人有获得感吗?真的能够使得一个人具备打通关的能力吗?

    你别说,还真的是有可能的!关键在于将知识信息进行系统地整理,在脑回路中形成框架,重塑成自己的思考力。这是一个从做加法,到做减法,从有知到无知的过程。

    你会看到这个世界越来越简单:发布会的演示稿,简单;产品的UE,简洁;用户的参与感,简便;连现代的家居设计也愈发简约。这大概也是北欧生活里极力提倡的“少即是多”的调性,也是传统哲学里“大道至简”的谆导。

    知识在于获取,在于迭代,但归根结底,还在于应用。

    所以,生活真的焦躁吗?不尽然吧,解决焦躁的唯一方式,就是保持学习力,然后,Just do it!

    (二)

    生活太怨怒了。

    坦白讲,怨怒恐怕是来源于无能。

    今天的社会生活尽管在不断地完善制度,不断地获得经济收益。但生活仍然充满了怨怒。它可能来自于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眼前却是难以逃脱高晓松那一句“苟且”;它可能来自于潍坊寿光水灾现场农户的厮声痛哭;它可能来自于高铁上丧失人性基本伦理素质的占座“渣男”;也可能来自于顺风车不断夺走花季少女的愤怒噩耗等等。

    怨怒的原因,其实是来源于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体系在进行有关规劝、制限、惩处的无能,用电影《无问西东》里的话就是: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世间万物,本体为源。一切的怨怒也从自身出发。探索无能,就必然要从自身的“有能”开始。你的能力体现在哪里呢?你付出的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情绪劳动、还是风险劳动呢?你能承担自己所付出的劳动结果与相应的责任吗?如果不能,怨怒便由此而生了。如果不能,那是自身的能力有障碍,正视、解决才是惟一的方式。

    如果你做的一切别人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进行替代、甚至被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替代(题外话:它可以击败人类棋牌智慧顶尖人物柯洁;它可以在调酒大赛获得冠军;它可以解决物流、医疗、驾驶等几乎全领域问题)那怨怒本身将变成一个无资格的伪命题,也很可能会成为遭到睥睨、淘汰、出局的重要因素。

    但这些是不是都难以避免和抵挡呢?不是的,当你“有能“地去解决,去面对,人类自身的本能永远是潜在无限的,赶超迭代也是循环往复的,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力学、物联网再神乎奇技,不也还是人类自身发现并应用的,对吧。你大爷永远都是你大爷,对吧。

    所以,生活真的怨怒吗?不尽然吧,解决怨怒的方式,就是Anyway,先让自己从“无能”变得“有能”吧。

    (三)

    生活真的太疲累了。

    你也许知道,生活的疲累来源于自身的无力。

    我们一生面对的最多的是”选择“。从这里出发,能看到永远随身的选择问题,有些人直言不讳:自己是个有选择困难症的人。不妨回忆一下,当我们选择之前,施与方来自哪里?

    答案是:自己,他人。

    先说自己。贾宝玉幼时在其父贾政安排的”抓周测试“上选择了胭脂水粉,就注定了他一生为女子缠绕的宿命。我们的宿命是什么呢?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坦白讲,我发现的一个”症结点“在于,我们大多数人的在爱情与事业的落脚点似乎都不在自己最Care的方面。很多人骑驴找马、很多人退而求其次,很多人告诉自己平凡可贵、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场域而随波逐流,很多人20岁的年纪活成了70岁的样子,也有很多人70岁活成了20岁的样子。

    然后他们告诉你,生活真的好累。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择,去说自己累。但当疲累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就一定需要去解决累的根源,是心态还是能力?

    日本吉田照幸在其职场书上援引了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称之为“MORE失败理论”,当我们感到疲累,对生活无力的时候,如果有另外一个比你更惆怅、更失败消极的人出现你身边,其实你是会感到安慰的,创伤的心灵能够得到剜补,很现实。

    A面看完,我们看B面。我曾经在户外活动中看到一对夫妻,高龄60以上,他们在大山间夫唱妇随、一唱一和的样子充满魅力,他们在登山最高处对着广袤山河放声吟唱的画面让人感觉世间如此清简洞明,着实艳羡;

    我们也曾经在“创业邦”“30氪”看到胡玮炜、罗永浩等一位位创业家不断重启、突破瓶颈的样子,不禁感言:21世纪的创业者也可以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带给你的不仅是产品的服务,还是感知他人心灵的启动机,着实令人称赞;

    看到了吗?这说明自我的心理与能力的疲累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再说他人。从最开始家庭,有催婚、到后来的职场,有竞争;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面对呢?

    其实,无法解决家庭、职场的拷问,仍然来自于你的无力。无力解决他们的困惑、忧虑。换言之,如果你能让他们感觉到你是在努力的、并且能够以自己的能力生活得很好,幸福感、成就感从未缺失,那么,他们是不是就会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拷问。

    所以,生活真的疲累无力吗?是心理还是自身能力?

    找到它,然后Kill it。

    生活本是温和的,像身旁的这盏暖灯一样;生活也是美丽的,像桌台的那束新寄来的鲜花一般。身旁的一切都会完成他们的使命,因为灯光将要熄灭,拂晓即将来临,又是一个美好的周末。

    早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所理解的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lz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