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是大余县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间舞蹈。南安罗汉舞是大余县绝无仅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在表演程序上形成了先舞罗汉,后舞龙灯,同一场先后表演的习惯。俗称舞罗汉是送喜(即送崽),称舞龙灯是麒麟送子,这些都表现了当时人民求子心切的愿望。

罗汉舞来源于一个传说:古时南安镇清泉坊世居着吕、张两大姓。吕家多子家贫,而张家多女富庶。两家虽互为邻居,却常在重大节日时互相抬杠。一年春节,张家叫女婿用元宝垫桌子吃年饭,而吕家则叫众儿子用肩扛桌吃饭。后有和事佬出来调解,两家不计前嫌,每逢节日必出节目,敲锣打鼓模仿原来情景。由于他们祖先信奉大肚罗汉,敬罗汉以求多生子,所以称为罗汉舞。

“罗汉舞”是一项集健身性、艺术性、欣赏性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靠民间老艺人身传口授的方式,在实践表演中让下一代学习掌握这项祖辈传下的技艺,使表演艺术一代一代往下传。

南安“罗汉舞”是最具特色的客家民俗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表达了南安客家人在当时艰苦的生存环境下祈神求子追求生存发展的强烈愿望,虽然这种祈求人丁兴旺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渐淡化,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依然清晰可见。所以“罗汉舞”的保护传承对研究赣南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