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和它本身的书名完全相反的书,书名是《小小小小的火》,但是这本书却是大大大大地火。它荣获27项年度图书大奖、104家媒体的重磅推荐及10万多条Goodreads好评,被400万美国读者评选为Goodreads年度桂冠图书,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27项年度图书大奖。
本书的作者是伍绮诗,一个被誉为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她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后考取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院,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出版有《无声告白》、《小小小小的火》。
《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此书道:“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但是我无法理解这么多人对它的吹捧,也无法理解这么多人都认为的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有些时候是需要妥协的,比如铂尔最后选择了听从母亲...米娅过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铂尔呢?这是不是另外的一种矛盾?比如伊奇,她为什么或者她凭什么可以毁掉家人的一切来追寻她所谓内心的新生?
这本书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这是一本教人追求自我,追寻自己内心的书,在书的封面上,就有这一句话,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句话让我想起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要去看一看。”这样一封辞职书,然后去寻找自我的老师。现在这个老师的确过上了她想要的一个生活,甚至在普通人来看的话,也还算是不错的一个生活,可是这会不会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呢?你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和他一样?
这本书有两个形成对比的主角,他们有着一样的身份—母亲,但是却过着完全相反的生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个人:
第一个,也是全文的主角——米娅,她的生活应该就像这本书封面上所说的那句话一样,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过着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米娅从小就表现出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她喜欢鼓捣相机,热衷于拍摄各种各种的照片。随着她的成长,她更是一步一步明确了自己在艺术方面的追求和目标,然而她的追求在父母看来却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在报读大学进修的时候,她因为选择了摄影而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经济援助,从此她硬是靠着自己去探索,去学习,走上了这样一条自己真正想要的道路。
在学习的路上,她总共遇到了两个善心人,从而得以支撑起她的追求。第一个是她的邻居威尔先生,他发现了米娅的天分,将米娅带入真正的摄影世界:米娅开始接触并了解关于摄影的工具—相机的知识和使用,开始了解摄影的相关知识。第二个是米娅美术学院的老师,一个著名的女摄影家—波琳,她将米娅真正带入了艺术的世界。而就在这段时间内,米娅为了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惜去代孕赚取学费,关于米娅最尖锐的冲突也许就在这里。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她追寻自我的过程中,用了一些比较尖锐的方法,形成了和周围人的冲突。而且她对父母的那种做法真的值得提倡吗?
书中另外一位主角—理查德森太太,是一个和米娅完全相反的人。她崇尚秩序,认为所有的生活都应该是按照规划好的计划去走,有规有距才是真正完美的生活,而她自己的生活也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她按部就班地长大、读书、结婚,甚至生子,她的人生从开始就似乎能看到结局。
当这样的两个人,一个追求自由,一个崇尚秩序,相互碰撞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多的冲突和矛盾,而这本书讲的也是这样的两个家庭。而她们同时都是一个妈妈,当这样两个不同的妈妈,带领着两个不同的家庭,在生活、生命的道路上,遇上了,产生碰撞、融合带来的不同结果。
大部分人都认为,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去追求自我的想法,可是我却有着一个疑问:“难道追求自我,就一定要这么绝对吗?”
米娅为了追求自我,不惜代孕,而后又因为无法舍弃这个孩子,选择出逃,和父母也从此断了练习;理查森太太为了追求秩序,在大学时放弃了和追求自我的男朋友的感情;理查森太太的小女儿,最后为了追求自我,烧掉了家里的一切,原因就是米娅曾经说过唯有烧掉旧的,才能获得新的。
当然这可以认为是小说里面的比喻性说法,但无论是米娅的绝对自主自由,还是理查森太太的绝对秩序为上,以及到最后伊莎贝尔烧掉房子的行为,我觉得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股太过于绝对化的气息。
比如当初刘德华的疯狂粉丝事件,她算不算是顺从了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但是,大家又觉得那种方式是对的吗,毕竟这也是一种追求自我的方式呀。
在书中,有好几处都描述了类似的极端情况。比如米娅当初的代孕,她其实并没有寻求家人的帮助、甚至告知她自己的困境,她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走。而米娅的女儿跟她有点不大一样,在书的最后米娅的女儿,因为母亲和查理森太太的争锋相对,她最终选择了妥协跟随母亲离开。对米娅来说,这是她追寻自我的选择,而对女儿来说,这只是她对母亲的一次妥协,因为当时的她并不想离开。又比如伊莎贝尔,她需要重生,但是为什么需要用这么极端的毁掉家人一些东西,代表自己的重生呢?
我觉得在秩序和自由之间,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才是真正的自我,也即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追求自我,其实也需要遵循一定的中庸知道,而不是所谓地不管不顾!
生而为人,你从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你就和某一些人有了一些必然的联系,也有了一些必然的责任。我觉得有时候的一些妥协,并不是就一定是违背自己,反而毫无原则地顺从自己的身心意去生活,很可能才是错的。
PS:当然这本书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不过看书,我觉得应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去看,而不是一味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比如我这一篇想法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