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这叫投射。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叫认同。”这是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第四个定律。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频繁的心理互动机制,也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互相影响的主要途径。
所以,不要着急将发生的事情简单地归到某一个人的身上。而相反,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客观的审视自己和另一方。
在上一定律讲得是内在关系模式,而这一定律就是由内在关系模式向外投射的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互动。
这里所说的“互动”,并不是单指两个人说话这么简单地互动。这个互动可能是心理上的,也可能是行为上的。是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互动。在这所有的互动中,内在关系模式就相当于地基。当然,这种内在关系模式也不一定就是一成不变的。在每一个互动过程中,都有可能促使你心灵的改变。不过,这也有利有弊,全在一念之间。
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内在模式的互动。要想清楚地认识这种互动,就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投射与认同这样的定律,及时跳出怪圈,正确客观的看待问题。
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互动对象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他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是怎样的一个模式。
举个简单的栗子。
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就有高年级的小混混经常在偏僻的小巷子里围堵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那种胆小的学生,不敢跟老师、父母说的。长此以往,小混混越来越嚣张跋扈羞辱胆小的,而胆小的也委曲求全,接受羞辱。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混混羞辱胆小的,是投射,就是将自己内在关系模式强加在胆小的身上。然而,胆小的接受了小混混的羞辱,就是认同,确切地说是投射性认同。如果胆小的不接受小混混的羞辱,就是投射性不认同。
那么,为什么小混混会有投射,胆小的会有这样的认同呢?如果你要追溯他的早期教养问题,你会发现原来他们的父母就是那样对待他的。这也就是说,小混混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内在的父母”压制“内在的小孩”,而胆小的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都是被压制的状态。
同样,我们可以以此类推,自信就是“内在的父母”赞赏“内在的小孩”,勇敢就是“内在的父母”相信“内在的小孩”等等。
这样一来,可见,我们的内在关系是多么地重要。过于强势的父母,孩子便会软弱一些;过于挑剔的父母,孩子变会自备一些。
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满隐秘的投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影响并改变别人,也被别人影响并改变。有时候,这个过程进行得很隐秘,以致于我们很难发觉。
多一只心灵之眼,可以让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从一个伤害性的关系中脱身而出。同样,我们在认识自己时,也应多一只心灵之眼,学会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在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我们对其他人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通过与无数人的互动,逐渐改变自己的一些投射与认同的方式,同时也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方式,而内在关系模式就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生改变。
运气好的话,我们会遇到一些温暖的过客,他们温暖人,照亮人,同样会影响更多的人。通过与他们互动,我们甚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早年的内在关系模式。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与别人进行投射与认同的游戏的一生。把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别人,同样别人也会把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你。谁的内在关系模式更坚定,谁就更成功地将自己的东西投射给对方,并能够让对方认同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