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行快众人远”不知不觉中在常老师这个老船长领航,刁老师的任务引领下的第七季《教育的情调》享读会21天共读到了写整本书感悟的时刻。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每天任务繁忙,如果不参加这个享读会很难坚持每天阅读。在享读会每天阅读已经成了自己必完成的作业。虽然有几次偷懒打卡只是几句话,但是当我用“心”来“读”,用心去体验书写时,还是有三篇文章被负责每日打卡优选汇编老师选上,第二日供大家学习。看着被优选的文章不禁又一次想起后记里对“教育现象学”最后解读:
教育现象学博采现象学各学派之长,行成了一种对教育生活世界的体验、存在、语言、伦理、解释这五个方面的独特的人文视角。这一人文视角的独特性归根到底在于它用“心”来“看”教育。用“心”“看”教育,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最大收获!
所谓用“心”“看”教育,首先就意味着必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
《教育的情调》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这一节告诉我们真正的老师该如何去看孩子:带着责任感“看”,用全部身心去“看”,注意一个害羞的表情,注意一种情绪的流露,注意一种期待的心情。当我们带着责任感“看”,用全部身心去“看”,我们就会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儿童的“体验”并做出“回应”。一次下课看到一个学生正在晃动班级养殖的小蝌蚪容器时,我没有呵斥他,而是笑着逗他昨天死掉的那只小蝌蚪是不是你总晃动才死掉啊?他急着说那才不是呢!这时你在告诉他,不能总是晃动容器,打扰它休息,那会影响它成长的。我相信他不会再没事晃一晃。甚至会监督别的同学不能晃动容器。因为阅读我会对各种教育情境更加敏感,看着他晃动容器,我会想起自己为了给科学老师拍视频也曾晃动过。我想他晃动容器也许只是想观察小蝌蚪游动的样子。孩子们很善于观察,班级的小蝌蚪长出后腿,还是他们发现的呢!
其次用“心”来“看”教育必须承认,理智并不能够处理好所有的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实践问题。
在成年人与儿童的交往中,成年人要区分哪些适合儿童,哪些不适合儿童。这就需要老师用“心”而不是用“脑”来思考教育问题并实施行动,而用“心”思考和行动的关键是对他者此刻体验的体验保持敏感。还记得在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一个男孩说肚子疼,看着他的表情我猜想他可能没什么事。前几天开趣味运动会,他的妈妈还说他有时候说肚子疼,回来发现什么事都没有。
于是,我告诉他还有一节课就可以回家了,我们坚持一会,上课还疼随时告诉老师。他答应了。在学一年下语文园地七,和大人一起读时,我们分析孙悟空为什么招人喜欢时,学生回答他能分辨妖怪打妖怪,帮助师傅去西天取经。我及时告诉学生这说明孙悟空“是非分明,嫉恶如仇”。一年级学生对这两个词语不理解,于是,我又举例子说明,特意提到这个男孩。看着他听着并跟着笑了,我知道他能坚持到放学了。用“心”思考和行动,就需要我们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如果刚才老师把其他同学都逗笑了,他还是紧锁眉头,那他就真的是肚子疼。
最后,用“心”“看”教育还意味着必须承认,所谓教育就是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个体独特性。有的学生可能非常擅长学习,有的学生可能非常擅长绘画,还有的可能乐感非常强……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刀切,要尊重他们的个体独立性,只要孩子尽力去做了,不管结果如何都应该被表扬。班级一个不论学习还是做事反应都比较慢的男孩。在体育老师领着练习1、2、1走步时,无法正确把1、2、1落在左右脚上。当我用手拍着他的腿示范1、2、1后,他开始努力学习1、2、1。数着1、2、1慢慢抬起脚落下脚,这样反复着。看着他木偶人式的走步法,我只能告诉他自己放松随意走吧!几天后我发现他虽然没有其他学生走的好,可是能跟上同学们步调了,进步很大。我表扬了他,他大声告诉我:“老师,我晚上放学回家练习了”。我笑了,其实我很想告诉他,你比老师强,乐感非常差的老师我都是大人了,有时候还走错1、2、1呢!
这本薄薄的小书运用“教育的智慧性”和“教育的机智性”,讲述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告诉我们用“心”来“看”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