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十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她们的诗情才华或许是现代孩子望尘莫及的。但是,她们表现出来的性格和人性,放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也是能理解的。
黛玉是高傲与自卑的结合体,成为孤儿以前,因为多病,又是独女,作为掌上明珠,自然是备受关爱,家人对其呵护有加。成为孤儿以后,寄样在外祖母家,自是想独占一份爱。因此,宝玉关心一下其他的姑娘,她就要吃醋,丫鬟话说得不合意了,她也要怼人。
然而,宝玉是一颗菩萨心,要对所有的姑娘都关心,但是对她们的关心和对黛玉的关心是不一样。如果姑娘们一起,他定是要将黛玉放第一位的。二人虽然对此心有灵犀,却也心照不宣,因此,打打闹闹,哭哭啼啼,总也不见圆满。
黛玉心中的那一份天真,从未消失。她是一个纯粹的人,失去了至亲的爱,还想争取一份独一无二的爱,但是,求而不得。
宝钗是一个大局观很强的人,说她有心机,其实要看怎么理解了。让她选戏,她选太太们爱看的;受了委屈,说话也要体面,尽量不当面怼人;有了不争气的哥哥,她也要帮母亲和哥哥处理一些家里家外的事情。
宝钗接近宝玉,是为着心中那一份爱,也为着自己的将来。与其说她有心机,不如说她是一个成熟的人。没有那一份“作”,偏偏是因为这,少了小任性和小傲娇,也少了那么一丝这个年龄应该有的可爱。
宝钗身上的世俗,黛玉身上的天真,何尝不是一个人的两面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