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 何处生“春草”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佳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某报有一篇题为《说诗中的草》的文章,将“池塘生春草”解释为“池塘中生出新绿的春草”。查某词典,发现在词条“池塘”之下,举的例句竟然也是“池塘生春草”。这都是将“池塘”当作一个词了。
其实,“池塘生春草”句中的“池塘”是两个词:“池”是水池,“塘”是堤岸。《说文新附》:“塘,隄(堤)也。从土,唐声。”从土的形声字,意义多与土地有关,“塘”的本义是堤坝、堤防,引申为岸边。“水池的岸边”生春草,比起“水池中”生春草,不是更合乎情理吗?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绝大多数。因此,不应把古汉语的两个相连的单音词“池”和“塘”误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池塘”。《辞源》是一本专收古籍词语典故的工具书,就没有把“池塘”当作一个词来收。
另外,南朝时期,诗人写诗已经讲究对仗了。“池塘”也只有当“水池的岸边”讲,才能与下句“园柳变鸣禽”的“园柳”——“花园的柳树”相对。因为对仗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句的词性相同,结构也相同。“池”和“园”,“塘”和“柳”,都是名词对名词,而“池塘”和“园柳”又都是偏正词组,正合乎对仗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