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0:
今天阅读了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呼喊特丽莎的人》,这篇小说不足一千字,却探索了人生存在的意义。
小说开始,我还以为是叫“特丽莎”的女人跟男人闹矛盾了,男人在楼下喊她的名字,就像电影《有话好好说》里面张艺谋客串喊的那句“安红,我想你”一样。之后很多人加到他的叫喊声中,也许是被男人所感动。
可是后来随着满脸雀斑的人对男人的询问,我才知道男人根本不知道特丽莎是谁,也不知道这栋楼里面有没有特丽莎这个人,就像雀斑男人说道,“我希望你没有耍我们”。
是的,看起来那个男人就是在耍大家,但男人完全就是在随着自己的心在做事情。让我想到了荒诞剧《等待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反正就在等待着戈多。
到故事的最后,男人走了,可还是听到有人在喊“特丽莎”。这就很奇怪了。本来引起一片喊声的人都已经走了,可还是有人在喊,文章说“有些人很顽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叫喊不是一个人的恶作剧,而是一群人甚至所有的常态,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只是机械地在做事情。
故事很简单,语言也很简单,但其实一点都不简单,构思是缜密的,语言是精巧的,思想更是深刻的。可以想象如果文章写到一群人再喊了一遍就结束,故事的意义就不会那么得深刻了。
一波三折,读这篇文章就像是步入迷宫,感觉作者在玩语言的魔术游戏。整篇文章充满种种的不确定性,往往你认为故事应该这样发展,可接下来就会让你大吃一惊,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每一处变化可以猜测都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的,来体现着人类的荒诞式的存在。
“特丽莎”可以是任何物品的代名词,当然这个代名词是可以换的;那栋楼可以是任何一栋楼,或者是其他地方;最开始叫喊的人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就像《等待戈多》一样,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出了一种深深的孤独与茫然。
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呼喊特丽莎,但却乐此不疲地加入一场集体表演。开头的那个男人引导的从众者们以及男人自己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在这场集体表演中,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特丽莎式的呼喊提供的是一种表演性的审美经历,一种回避终极意义的话语操纵游戏,把人的“机器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候,人们的不安与无助也相应在增强,年轻人也越来越迷茫。
“迷茫的一代”之所以会迷茫,是因为现实打碎了他们的梦,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失望与不满。他们的价值观念与信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对于现实的不知所措,惊慌失措。
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可现实是残酷的。于是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感官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价值观,用叛逆思想和行为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在越来越机器化的时代,人越来越无信仰,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越来越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人到底该如何立足,如何存在于整个世界中,我们需要做出很多的思考。
人的能动性、自我意识、信仰,都不应该失去,这个哲学问题,已经成为了大众心中一把沉重的枷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