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布衣
图/《查令十字街84号》剧照
文字里应该有一个真实的人 | 《查令十字街84号》见字如面,文字背后站着或者躺着、坐着一个真实的人。
不用刻意的去做形象刻画,透过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人的模样。
文字有感染力的原因在于真实,文字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是那个‘藏在我们身体中的那个人’。
只是有些人外在表现与内在自我构想的模样不一样。
海莲•汉芙很在意对方回信的每一个用词,似乎好书的人对于文字都有一种特殊的敏感。
不过也可以说这是很细致的在看待对方的所有。
她质疑“夫人”的称呼,于是后续查令十字街回信中的信头由汉芙夫人改成了汉芙小姐。
由此足可以见得海莲•汉芙的小情绪,她的内心住着的是一个小女孩。
透过一个人的文字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想到她竟然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不会算,当她幽默委婉的陈述自己的‘陋处’时候,极富童趣。
F.P.D,也就是本书海莲•汉芙所说以此书纪念的人,文字确定了说话的对象,那么放入相应的语境和情境,一切也就清晰明朗了然于心。
他们之间的寄信往来就如两个旧友的唠嗑,没有更多书面而官方正式的口吻,只是自然的交流,恰似日常的沟通。
一切以精简而朴素直白的语气口吻传达自己的想法,既不会给人造成词意上的不明白,也不致含糊其词令人望文生义曲解了原义。
同时阅者不会不知所云、左思右想,而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文字里应该有一个真实的人 | 《查令十字街84号》第二封信中,海莲汉芙就这样写道:
“你们可否行行好?”
“下回先将书价换算成美金。我连算最简单的美金加减都一塌糊涂了,要我把英镑换算成美金真是阿弥陀佛”。
要知道那是与一个尚未谋面只有过一封书信交流的另一个人,语气中像是恳切又像是埋怨。
有的人初一开口就好像相识已久,或者有相见恨晚之感,亦或者是乍然相逢的惊喜。
F.P.D的回复也带着一点意料之外:
“依照您的嘱咐,将书款分别以英镑和美金计价”。
不单换成了美金,同时也没有放弃将英镑分别计价。
不单是书店的其它人喜欢读海莲汉芙的信,即便远隔重洋,时过境迁,读者也依旧能从书中透过文字感受到其娇俏生趣、活泼动人的形象。
借助文字表达内心真实的世界,记录自我,最终文字也能构成一个立体的自己。
透过真实的文字,读者能够构想出一个人的面相,甚至能了解其内心世界的样子。
知道自己的想法,并准确的将它们转述出来致以文字,当然这也是一种功夫。
但最真实的情绪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就能有最真切的感受。
当一个人特别想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那么不用讲究何等的写法或者笔触,真诚的写下来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或者大开眼界。
因为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可比一个明星的鸡毛蒜皮更为丰富多彩。
一定会有人看得懂你想表达的是什么,继而也最大程度的能引发不同人的共鸣。
况且见自己、见天地,方才见众生。
《皮囊》中有一段话:“也许只有一个人对自己做了最严苛的分析,他才能够进入到别人的世界,看到他们内心最深处也最真实的想法”。
一个普通人也可能写出一本不可替代的书。
借助文字自己或者别人都可以最大程度的认识自己。
最重要在于是否为真实的展现。
否则无论多么华丽的辞藻或者浮夸的修饰都会引申出来一种别扭,初读可能惊喜,再读却是乏味和造作。
看到别人用准确的言语概述明白自己的心思的时候,无疑令人十分激动。
更值得高兴的是主动将自我至于文字之下,停笔的那一刻,既有作品问世的成就感,也是模糊的自我逐渐呈现出真实样貌的一个过程。
认真的人会让别人感受到你的认真。
有心都体现在一些小地方,正是这些细节让人看到你,也成就了你。
文字里应该有一个真实的人 | 《查令十字街84号》如果书中只是两个人唠叨琐碎的对话,或只是一个店主与客人冷冰冰的交易过程,那一切该多么无趣。《查令十字街84号》又怎会令后数更多人心生向往。
信件来往的过程好似彼此都在开掘一个化石,亦或者完成一件雕塑作品。
逐步将对方完整的形象呈现于眼前。
相识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管是长期的相处,还是一个人逐渐将自己的世界向你敞开。
有人说:“字如其人”,但字只是局部的一个点,就像海莲•汉芙与查令十字街的偶遇。
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文如其人,因为思想需要提炼,由局部到整体。
正如一句话所说:“书籍里仰卧着过去所有的灵魂”。
读一本书就是同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次神交。
文字不单是格式内容和框架,更需要一股内在的力量在涌动,否则文字就没有生气。
就像所有人几乎都有一样的肌肉骨架和构造,但是真正让人产生差别的是一个人的意识层。让机体瞬间迸发出生机和血色。
文字里应该有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得以让贫瘠和平凡的文字焕发别致光芒以致非凡。
作者-
花布衣,总有人在仰望星空,希望你遇见我,能有乍然相逢的惊喜,还能有久处不厌的温情。
个人微信公众号:‘行客牧花’(ID:huaby-95)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点个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