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的《一曲流水红颜寞》,读后感。
门子:小狐狸遇上老江湖,聪明反被聪明误
门子本是葫芦庙的小沙弥,葫芦庙大火之后。置葫芦庙不理,蓄起长发,摇身一变当起了应天府的门子。
葫芦庙曾经是门子的栖身之地,管他吃住、传道授业的地方。
葫芦庙于他有莫大的恩情,当葫芦庙有难时,门子当即不管不顾。由此可见门子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忘本之人。
当年甄士隐赠予贾雨村五十两银子、两套冬衣上京赶考时,贾雨村深夜不辞而别。门子(当年的小沙弥)出门相送,他对贾雨村说的是:贾先生,挑个好日子走不行吗?
门子言语里并没提及甄士隐,只是应了贾雨村替他转告甄士隐的嘱托。
从这段情节看得出来,门子与贾雨村同属忘恩负义之辈。区别在于门子空有小聪明而无德,贾雨村则有才无德。相比之下知恩图报的刘姥姥,狠狠把他们秒成了渣渣灰。
话说回来,门子从一个贫苦的小沙弥混上吃皇粮的“公务员”,足以证明他的过人之处。
他居然还精通官场之事,对葫芦案了如指掌。看来,他多年来没少在官场上下功夫。
而且,门子还随身携带一张“护官符”,随时呈上给贾雨村,亦或是“张雨村”、“李雨村”等等……心机不是一般的重。如果说贾雨村是个老狐狸的话,那门子就是一个小狐狸了。
就连贾雨村应天府是贾府保荐之事,门子都打探得清清楚楚,可见他门路之广泛。
按理说,如此聪明的门子,本该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才对。
但门子最后的结局却是,“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
这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门子是清代社会特殊阶层,他们在官衙中,或处理文书,或办理杂物,或应付官场中的种种应酬和事务。无论如何,这意味着门子已经跻身到“公务员”系统了,虽然只是端茶送水打杂的小小公务员。从门子能够娶妻并且有了自己的房产、还能将房子出租给拐子来看,这个小公务员混得挺不错。
且看贾雨村走马上任应天府时,便遇到了薛蟠抢英莲打死冯渊一案。
原被告声泪俱下陈述完案情经过后,贾雨村大怒,忍不住爆了粗口:“哼!天下竟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的薛蟠就让他白白跑了不成。”正要发签把薛蟠缉拿归案。
这时,站在一旁的门子,对着贾雨村又是咳嗽又是打眼色,打断他的判案过程。
贾雨村感到狐疑,觉得这当中还有他不知道的隐情。
他立刻退堂中断审案,带着门子返回密室。
在密室中,贾雨村并未认出门子就是当年的葫芦僧。
门子向贾雨村请安,表明自己就是当年葫芦庙小沙弥的身份,忙着跟贾雨村认起旧来。
不过,从这里开始就暴露了门子的想巴结、奉承、套近乎的想法。
门子以贾雨村旧识的身份,对他说出不敬的话语。
我们来看看《一曲流水红颜寞》是如何对这段情节,做出解读的。
一开始,在密室里,贾雨村并没认出门子就是葫芦僧。门子忙上前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门子这笑容暴露了想巴结、奉承、套近乎的想法,世故又圆滑。然而,蓄了发的小沙弥并未在贾雨村这里唤起记忆,雨村说只觉面善,一时想不起。于是,门子又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
“贵人多忘事”,这是幽默调侃的口吻,但是贾雨村此时的身份已今昔非比,门子如此语气,显然有点放肆,不能摆正自己身为下属的位置。
得知门子竟然是旧人,贾雨村也是喜上眉头。
贾雨村问门子这是何故不让他发签,这时,《红楼梦》中门子的精彩表演上场了。
只见那门子面对贾雨村的发问,不做任何解释。而是反问一句:“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护官符”来不成?”
门子这句反问,把他的老资格姿态彰显无疑。言外之意,贾雨村你官做得这么大,难道连官场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吗?你这官到底是怎么当的。
无论是谁,都会对门子这种反问式反感的,心里感到非常不舒服。
可能门子被他多年来的聪明冲昏头脑,自持又是贾雨村的故人,对他知根知底。才会如此不知天高地厚,无所顾忌吧。
好在贾雨村并未在意,还很谦虚向门子请教“护官符”一事。
接下来门子的回答,真让人为他捏了把汗。
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做得长远!如今凡做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
门子高高在上的口吻,任谁听了都不舒服。
还好,贾雨村并未对他来一句:“你行你上!”而是微笑着继续向门子请教断案之法。
而此时的门子被狭隘的认知蒙蔽了双眼,并未就此打住。
而是以越代庖,以说教的方式指点江山,洋洋洒洒说出这起案件的利害关系,以及自己详细的判案方法。在贾雨村面前,尽情卖弄自己的聪明才智。
整个过程中,曹公在门子的说话前专门加了一个“冷”字。细品门子这一冷笑,大有趣味。
这起案件涉及到贾雨村的大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贾雨村正两难之际。
正巧有这个聪明的门子为他尽心尽力出谋划策,他也就顺水推舟、借坡下驴依了门子的办法,昧着良心了结了这一起糊涂案。把恩人的女儿推向了一个大火坑,应了那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
这起案件的审理过程,不得不说曹公在取名方面极为精妙。葫芦僧判葫芦案,从谐音上来说,可不就是“糊涂僧判糊涂案”吗。
门子自以为自己跟贾雨村是旧相识,又为他出谋划策,断案能力这么强,可以从贾雨村那里摄取更多的利益。
恕不知,从贾雨村的角度来看。门子以旧识自重,对他知根知底。言行上处处看不起他,不把他放在眼里。
既然门子的官场之道、判案能力比贾雨村都强,那还要贾雨村这个应天府何用。
更何况,门子对贾雨村当年葫芦庙卖字为生的往事一清二楚。
如果门子把贾雨村不光彩的事情给捅了出来,势必会影响他的仕途。
贾雨村没有任何背景,就如同鱼梗卡在他的喉咙,一颗定时炸弹安放在身边。
贾雨村好不容易通过林如海的关系攀上贾府这棵大树,肯定不会放任门子这个不安定的因素,而置之不理。必定想尽办法,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
门子聪明有余智慧不足,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他的下场是显而易见的。再聪明的小狐狸又怎么会是老狐狸的对手呢!
以上皆是从书中得来的感悟,就事论事,并非赞同贾雨村、门子之流的思想观念。
做人当学刘姥姥知恩图报,善始善终。
今天的阅读暂且到此,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