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越来越大,我们已经习惯于快速阅读,包括扫读、跳读、寻读等,我们的普遍认识是:读得越快越好、读得越多越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时代,竟还有人提倡“只字不差地阅读”。这个人就是李笑来老师。
李笑来老师在“得到”APP上有一个订阅专栏,叫《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个专栏最恰当的名字应该是《普通人的成长方法论》。他在《开始前的正式邀请:请与我一起生活一年》中指出:大多数人学习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做不到“只字不差地阅读”,所以虽然很多人呼吁出音频版,他却坚决拒绝,还希望读者借此机会锻炼自己“只字不差地阅读”的能力。
我曾尝试过这两种不同的阅读体验。
3月18日至4月,我完全没有理会李笑来老师的建议,快速地阅读了2016年7月27日开始的文章,想尽快地赶上大家的进度。但是,后来感觉不对,因为读完之后,根本没有什么印象。
5月,我老老实实地调整自己的步伐,尝试“只字不差地阅读”:
碰到一句难以理解的句子,常常会反反复复地阅读,甚至翻查前面的相关内容,帮助自己理解;
有时在文章后面读到有助于理解这个句子的语句,又会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自己的判断;
最后,为了写留言,还会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写的时候常常会发觉:自己的思绪很混乱,写出来的东西逻辑不清晰。于是,再次阅读、整理思路,不断修改留言……
一篇文章,在这样的阅读、思考、写作中,往往要两个小时才能学完,而且还会留下一些自己无法消化的内容,甚至是错误的看法。但是,我已经体会到了:“只字不差地阅读”是理解的基础。
阅读.JPG这几天发生的两件事,再次验证了我的认识。
第一件事情与专栏的学习有关。
7月22日,尝试了一下《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结束之前推出的音频版。
第一遍听的时候,感到很诧异:一篇文章这么快就听完了?
第二遍听的时候,发觉自己能够抓住的基本都是自己已经理解的内容,而对于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透彻的部分,大脑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也就是说,对于我个人来说,听,只是有助于复习旧知,而无助于学习新知。
此时,由衷地佩服李笑来老师:幸亏他当初一直没有推出音频版,否则,学习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第二件事情与英语的学习有关。
我从7月20日开始阅读《Why I Write》。
第一天,用半小时的时间阅读、朗读了一页半,还觉得自己学得很认真、很仔细。
第二天,像李笑来老师那样把自己所学的东西重新敲一次,结果发现有的单词自己拼写不出来。——我以为自己学会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于是,放慢速度,一字一句地敲。
敲完第一段,开始尝试把它翻译出来。结果又吓了自己一跳!原来我只是大概地了解段落的意思,要把它翻译出来,还得重新仔细阅读、用心分析每一个句子的结构。
第三天,将英语句子输入电脑时,才学会留意它的结构和标点。
结果,用了三倍的时间,才把第一天所读的一页半真正学完。
这一次,虽然学得很慢很慢,但是学得扎实。
这才明白:为什么从前自己“学”了那么多,却还是脑袋空空。
所以,如果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一定要“只字不差地阅读”。
可是,书籍如此海量、资讯如此丰富,“只字不差地阅读”能读得过来吗?
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将阅读分为三个层次: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为了理解而读。
因为只有理解性的阅读才能促进成长,所以可以用80%的注意力“只字不差地阅读”那些足以影响一生的好书,然后用20%的注意力快速地阅读信息性、娱乐性的内容。
那么,还有没有进一步提高“只字不差地阅读”效果的方法呢?
有。英语翻译的事例说明:可以用输出倒逼输入。
既然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好好重读《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更新自己的认知系统,我可以尝试把每周阅读时的思考写成文章。
这项任务会逼着我更加认真、更加仔细地“只字不差地阅读”。
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的“只字不差地阅读”的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