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网络 文 | 非无意 整理 | 晓妹
欢迎关注微信ID:SYW-2017,更多精彩!
士为知己者死‖刺客文化
刺客,一种人类历史上古老的职业之一。
它代表了利益、大义和血腥。
中国的职业刺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严酷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动荡,职业刺客便有了他们生存的良性土壤。这一群人肩负刺杀使命,满怀复仇心态,急于付出生命以换取道义。
李白的《侠客行》一诗,可以说对刺客的刻画入木三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特征。在众多史学材料中可见,刺客被作者们赋予了一种尊崇和礼遇。司马迁还专为他们著作了《刺客列传》,由此可想,这一群置之生命于身外的“勇士”已经被人们崇拜和敬仰,因为它是一种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闪耀在历史长河的厚重名字。每一个人的名字单独拿出来,都有讲不完的故事,都带着浓厚的悲情和壮烈。而今天的题目“士为知己者”这句千古传颂的话就出自豫让这名古代义士。
据《战国策·赵策一》中记载,豫让是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他的前半身可谓不得志,始终收不到重用,直到遇到智伯,而直到智伯成为晋国的掌权者后,他的仕途才飞黄腾达。可以说,智伯对于豫让有知遇之恩,如同后来的刘备之于诸葛亮,有了智伯的看中,豫让的才能才得以发挥出来。
在智伯发动“晋阳之战”后的十几年后,魏、韩、赵三家竟然临阵反戈,将战争指向智伯,最终,智伯的晋国被三家瓜分,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智伯也惨死在敌人之手。
此时的豫让,失去了主心骨,只好逃亡。但在此时豫让的内心已经暗下决心——为智伯报仇!而对于豫让来说,他既没有高强的武功,只有深深的决心和意志,
接下来的豫让,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他找准各种时机准备刺杀赵王襄子。借以打扫卫生潜伏在找襄子的身边,在有一天赵襄子准备方便的时候,准备用藏在身上的匕首行刺,可想而知,没有做好周详准备的豫让被团团围住。
被抓的豫让毫不屈服,只说:“欲为智伯报仇”,本想杀掉他的赵襄子,最终还是放了他,赵襄子也感慨豫让的忠义,认为他是“贤士”。
被放走的豫让仍然不死心,他用各种东西伪装自己,想让大家认不出自己,甚至不惜生命,生吞火炭,破坏自己的嗓音,以使周围的人分辨不出他的声音。朋友们劝他侍奉赵襄子,必然会被重用,但他只是痴然一笑。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复仇啊,残忍的对待自己的身体,只为报仇。行刺的那天,他潜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经过的时候借机刺杀,但万万没想到,大队人马经过的时候,不知为何马匹受惊吓,赵襄子立马起了疑心,经过搜捕,豫让被抓了回来。最终,他的行动又一次失败,这一次,他的生命也终结在了路上。
临终的豫让说出他的内心:“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最令人惊讶的是,豫让知道死期不远时,却提出让赵襄子脱下他的衣服,让他象征性的刺杀一回,以完成最初的誓言。
文字记载:“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据说,豫让死后,赵国的侠士都为他落泪。
设想,那时的豫让,内心已经抛弃生死,他对智伯的信赖无以复加,这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用他自己的话:......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可见,他的复仇只是行动,他追求的是行动的意义——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复仇本身就是结果的体现!
之所以说起豫让的故事,在于他的故事最能代表古代侠客文化的深刻意义。就像前文我们说的,这种文化中镶嵌了极为厚重的道义和虔诚。我设想,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史学大家司马迁要专门著作《刺客列传》来诉说他们的原因。
『平台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分享转发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