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5
心平眼顺之旅
人在年轻的时候啊,难免有些锋芒,看好些事情和好多人都不顺眼。这很正常,说明你具有分辨力和洞察力,能够发现问题,有自己的个性,不肯随顺庸俗和陋习。假如连这样的个性都没有,只知道浑浑噩噩随大流,必是庸才。假如年轻时就是一个老好人,只知道和和气气混日子,那基本就是废物。
年轻人需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有梦想,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大致方向也不要紧。随着你不断进取,它会逐渐清晰起来。
得闲山人年轻时也不晓得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但内心深处确实有一个大致方向:要做一些对于人类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只顾自己,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些人。具体是什么?不清楚。
直到二十四岁那年遇到了几本经书,抱着了解一下何为封建迷信的心态试读。这一读可不得了,哪里是什么封建迷信呢,都是至理名言呀。而且,比那些所谓的名言更有价值,因为它是一个完善的法理体系。
和普通的书不同,每一部佛经都是一个完善的法理体系,也是修行体系。你老老实实静心研读,其实就是在修行。修行是什么意思?在世间法来说是修养德行,在出世间法来说则是修法行道,趋向于解脱。
当你读经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在教法的引导下,趋向于解脱。当你体会到解脱心境的时候,心中生起前所未有的轻安和喜悦,就叫做法喜充满。
何为解脱心境?一种平常充实的心怀,无所挑剔,寂静包容而自然满足。此刻,对于你曾经的一切,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会感到心甘情愿,不再有任何抱怨。
有人问:虽然每天读经持咒,布施体力、财力等等,但身心依然得不到轻安自在,不知是什么原因呢?
答:因为你没有做到心甘情愿,所以得不到身心安乐。
得闲山人读经十几年,那些年当中,读经是唯一的身心清净之处,只有读经时才感觉到一些安乐,其它时间大都在烦恼纠结当中。
凡夫心就是这样的,烦恼是日常内容。古语云:“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非常准确。
当你心甘情愿读经时就不同了,心甘情愿布施、行善也是一样。心甘情愿是什么意思?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很满足了,别无所求。
助人为乐是什么意思?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就获得了相应的快乐,已经很超值了,所以你别无所求。
当你别无所求时,身心满足,自然安乐。渐渐地,这种满足和安乐会遍布你的日常。
你是这样读经、持咒的吗?你是这样布施、行善的吗?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很满足呢?
此刻,得闲山人写文章时就已经很满足了,以此为乐,别无所求。何以故?对于这个世界的有缘人有所利益的缘故,对于自己有所提高的缘故,一举两得,已经很超值了。
曾经的那个模糊的梦想,已然实现。
年轻人,你不是看这个世界不顺眼吗?哈哈,太好啦,那就通过修行来解脱它!怎样实现?解决这个不顺眼,解放这颗挑剔的心,从而抵达解脱。何为解脱?你的心不再被任何境界所束缚,不再受它们干扰。
这就是降伏其心。降伏是什么意思?制服,把它调顺,息灭其中的不平。制服哪个心?调顺哪个心?息灭哪些不平?制服妄想分别之心,调顺思维心,息灭其中的执取和纠结。
古时候啊,人类祖先发现大地不平,走路会硌脚。怎么办?他们没有去铲平大地,而是给自己的脚穿上了一双结实的平底套——于是发明了鞋子。
向古人学习,平天下不如平心呐。前者根本不可能实现,后者人人可以做到。心平则眼顺,不再被尘世万象所困扰,随缘行善,随力修行,你将抵达身心安乐。
修行,就是这样一场心平眼顺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