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符号互动论的 3 个核心假设:意义、语言和思维。
第一个假设是人类对人或事所采取的行为首先基于他们向这些人或事所赋予的意义。「一旦人们把某个情境看成真实的情景,其结果即为真。」
第二个假设是意义产生于人们彼此的社会互动。换言之,意义并不存在于事物本身,更不预先存在于自然状态。意义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协商得来——于是,才有符号互动论这个名词。
一位父亲跟他的儿子开车前往球场,车子突然在铁轨上抛锚。不远处火车驶来,鸣笛发出警报。情急之中,父亲试着启动发动机,但在惊慌中转不动车钥匙,结果车子被高速行驶的火车撞飞。救护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他们送往医院抢救。父亲在途中就断气了,儿子还活着,但情况危急,需要立即手术。一到医院,儿子立即被推进了急诊手术室。外科医生走了进来,以为是一般的手术。但是,一看到这名男孩,医生立刻变得脸色发白,喃喃自语地说:“我没有办法手术——这是我的儿子。
怎么会这样?如何解释这名外科医生的窘境?
...
那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词有缺省假设 (default assumption)。这个故事没有提到医生的性别,而且大多数美国医生都是男性,所以很容易就认为故事中的外科医生也是男性。
缺省假设通常有一定事实根据,但象征符号的诡异就在于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跳跃思维。除非我们想当然的逻辑被某些明显的差错打断,否则我们每次读到或听到外科医生这个词时都只会联想到男性。更重要的是,我们甚至认为我们思考事物的方式就是事物本来的方式。
第三假设是人类自身的思维过程能够修正他以往对象征符号的解释。把思考称作内部对话。
符号互动论者相信塑造自我是语言的功能之一。没有交谈就不可能有自我观念。我们生下来没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与他人接触时我才能体验自身;缺乏和他人的互动,我便不能塑造自我——我便不能作为某人出现。
米德认为,自我是结合“主我”(I)与“客我”(me)的一个持续的过程。
“主我”是自我中所有新奇、无法预测以及无条理部分的自发驱动力。对大脑半球结构有兴趣的人来说,“主我”类似于右脑的创造力。
“客我”被视为客体——是在他人反应的镜子中看到的自我影像。
我们出生时都没有“客我”。这个“客我”唯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符号互动才得以形成——首先是家人,其次是玩伴,再次就是类似于学校的各种机构。一旦概化他人发展形成,这个虚构的综合而成的自我将成为一个对话的伙伴,与我们进行持续的精神对话。
概化他人: 一个人基于社群预期和反应形成的关于他(她)的自我的混合意象。
摘录来自: 埃姆·格里芬. “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 Apple Book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