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睡得时间很短,就15分钟的样子。因为一直被主题为“简单生活”的《心理访谈》节目吸引着。
节目首先讲述一个30岁女孩子的故事。这个叫静的人,原来在一家公司做设计经理,平时会关注一些环保类的报道,产生的价值观是:如何简单地生活,而不给地球增加负担。又由于长期高强度面对电脑的工作,使得她产生了“干眼症”,据说到了无法继续这样工作的地步。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城市的郊区租一个农民的房子,一个月3000元,然后亲手布置、装饰。她说,家里所用的东西90%都来源于垃圾废品,各种小零件不用说,即便沙发、床都是捡来加工装饰的。
家里极简的、生态的、甚至是艺术性的装饰,一方面来源于她对生活的理解——我们需求确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往往这些东西不必很多;一方面来源于她设计师的身份,她会做很多手工活、会裁剪缝纫。所以她家里的样子是我喜欢的休闲、舒适的样子。她自己对现在的状态是满分的,是满足的,感受是舒畅的。
这样的嘉宾采访了两个,都是类似的极简生活的倡导者。这让我想起一些诸如林语堂、梭罗的作家,他们都是极简生活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也让我想起,我一直以来就知道与了解的“断离舍”的生活。我也在一些网络看过类似这样家庭的装饰,没有金碧辉煌,而是简约的木质装修,可是非常雅致,让人很舒适。
另一个作为长期嘉宾的大策,他说自己努力地生活、日程表排地满满的,高强度全国跑,参加各种活动,住上大的房子,过上好的生活。可是当一个嘉宾问他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他真诚地说,感觉很悲哀,好像没有,他对自己当下状态的分数是不及格的。
他自己反思,说我们一直忙碌,感觉是以别人认为好的生活方式塑造自己,而没有问自己真的需要什么?比如这个生活是自己需要的吗?我们所有的东西似乎在满足一个虚荣的自己。这让我想到,我就是这样,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诸如房子与车子等。我虽然被奴役了,生活一团糟,可是还是要追求,为了虚荣心。
心理专家格桑老师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样子就是我们内心看到的样子,金鱼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解读。同时我们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认知的、面具的、角色的,是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还有一种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与每个人的情绪、能量有关。我大概知道,我的感受不好,就是我的情绪不对,我的能量很低。
专家还说,这个节目的意义在于,让大家看到这个嘉宾的生活,觉得不错,看到那个嘉宾的生活,也觉得挺好,就会对他原来自己的生活产生扰动,让我们思考如何做自己。他说,我们都说做自己,可是很多人真的忘记做自己。他还很感性地说,当一个人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他就能有柔软、温暖与真爱的东西产生出来。实话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自己,怎样才是做真实的自己,我现在更无法有柔软的、温暖的东西与真爱的东西展现出来。
最后主持总结说,不管做哪个自己,别忘记了自己的感受,要感受好才是好的选择。正如格桑老师说,发现自己、做自己,是一辈子的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