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
1、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2、马粪争夺案
3、看得见和看不见的
4、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
薛兆丰老师在《得到APP》开的专栏在前四讲里,讲到的其实就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论,综合起来就是经济学的视角,让我们找到对经济学的一个整体的看法和概念。
第一讲: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薛老师在第一讲里用战俘营为例子来解释经济学的概念普遍存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没有想到一个战俘营里还会有那么多的经济学规律,比如战俘很快发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这些爱心是不够的,要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必须建立起市场交易,于是以香烟为货币的交易体系便逐渐建立了起来,这其实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物质总量哪怕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的产生。一个贫困地区,哪怕不产生一些外界的投资,只要制度上给些自由,允许人们与外界自由交易,经济便会逐步发展起来,所以真正的扶贫,不是给钱、给物、而是解放人的思想,提高认知水平。
当有了市场,就会出现价格,有了价格便会有价格波动,并且需要货币来作为交易媒介,有了货币,便会发生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然也会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还有一些在现代社会常见的经济现象,比如跨境贸易,户籍制度,舆论压力,仇富情绪等等,可以说集中营里面上演了商业社会常见的所有经济现象,即使他们一无所有,并且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从这堂课里,可以总结出:
1、我们看到的社会,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在。
2、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
3、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货币就有宏观经济的波动,有通货紧缩,有通货膨胀。
4、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中间商。
5、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绪,就有舆论,就有外部性。于是整个战俘营里面的现象,跟战俘营外面所发生的现象就是一致的。
第二讲:马粪争夺案
薛老师在第二讲中提到了发生在100多年前经典的马粪争夺案,来引导大家去思考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先来说说马粪争夺案大体的经过,这个案件发生在1869年的美国,原因是原告的两个帮工到马路上捡马粪,因为没有带运输工具,所以他们就把捡好的18堆马粪放在了路边回家找车,第二天的早上,被告在路边看到了这18堆马粪,在问知了巡逻的人不知道这马粪是否有主人后,便把马粪搬到了自己的家中,到了中午,原告的两个帮工来找马粪,才发现已经被别人拿走后,双发发生了争执,最后闹到法庭上。
这个案件看似普通,但却对后世影响深远,因为表面上的18堆马粪纠纷,其实争论的是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出标志。
原告的两个帮工把马路上的18堆马粪堆起来,就是创造了财富,而如果是因为没有对财富做出标志就没有拥有权,就意味着要对财富做出标志才算拥有。
薛老师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先不争论马粪到底属于谁,而是设想如果有两个相同的村子,发生了这件一模一样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第一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原告,第二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被告,那么50、100年后,这两个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一个村子,由于把马粪判给了原告,也就是创造财富的人,那么生长在这个村子里的人,就会有一个预想,凡是聚集了人类劳动的财富,你就不能随便拿走,要尊重创造财富的人,不能见到好东西便拿。那么这个村子,由于上上下下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人们保护财富所需要做出的努力就不用很大,就不会抵消财富本身的价值。这样财富可以积累的越来越多,人民会获得越来越好。
第二个村子,由于把马粪判给了被告,也就是是否是创造财富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对财富做出标志。这样带来一个后果就是看见别人的东西每人管,就可以把它拿走,这时候,人们的一个直接反应就是要保护自己的财富,投入更大的努力,大到足以抵消那财富的价值。那么在这个村子里,大家就没有积极性去创造和积累财富。或者说他积累的财富也会被他们保护的财富的努力所抵消掉。50年、100年后,第一个村子繁荣,第二个村子贫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故事。
从马粪案引申到创造财富还是对财富做出标志?再引申到公平和效率的问题。薛兆丰老师最后的总结很精辟:
当我们在讲公正的时候,背后的含义是说,它是符合效率的。只有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只有那些让社会能够存活下来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也就是说,效率决定了公平。
当别人在讨论到底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的时候?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明白,其实在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它们两者是一体的。
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
薛老师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便提到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
一个人聪明有很多种,记忆力好,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都是聪明,但有一种最重要的聪明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你首先得把要比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天秤两边去对比。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薛老师论述这个问题时,提到了破窗理论,大意是一个顽童打破了一扇窗户,主人要去买窗户,就刺激了窗户的生产。制造窗户的工人因为有了订单,赚到了钱,他可以去买面包,卖面包的人又可以拿着赚到的钱去买衣服,这样就带动了一连串的生产。这个理论的支持者就会说,破坏才有进步,破坏本身是好的。从这个理论出发,又延伸出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比如说国家发展论(有些国家走了很大的弯路,做了一些很错的事情,但回过头来看,幸好做了这些错事,这个国家才发展了),工人就业论(老人不早点退休,不把职位让出来,年轻人就不会有工作)等等。
而各种破窗理论的变种所共同犯的错误是:只看到了由于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人的衰老、工具落后----这些本身我们要应付问题所造就的就业机会。而没有看到如果我们避免了这些问题之后,如果人能更健康,机器能更先进的话,那么省下来的时间、资源和劳动力,本来就可以用在生产其他更有效的东西上面,那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富足。
所以这启发我们,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那些暂时还看不见的,甚至是永远也看不见的东西。
四、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
这个世界上,虽然不排除有阴谋这种事情的存在,但绝大多数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最后得逞并产生很大影响的阴谋是少之又少的,经济学家不关心这个,关心的是那些人们出于良好的愿望而产生的有害的经济政策,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背后的因果规律。
薛老师论述这个观点,先是举了一些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的案例。比如一种常见的思维,淳朴善良但是无知错误,这些人会认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在社会上有好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好人做的;社会上有坏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坏人做的。那这个社会要怎么样才能变好呢?只要让好人多做好事,只要把坏人消灭掉,这社会就能变好。
其次薛老师论述了坏人干坏事的影响其实有限。因为坏人做坏事,大家有反应,当一个人在作恶的时候,所有人都警觉起来,就开始制止他,所以作恶的人造成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
同时,还引用了哲学家康德的一句话:“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于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这句话的意思是,来自敌人坏的思想,我们很容易识别,倒是那些用良好愿望包装起来的思想,我们比较难识别,因为比较难识别,最后所造成的伤害往往是最大的。
最后老师点出了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经济学要研究的恰恰不是“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的问题。它要研究的是,那写事与愿违的现象,它要问的,是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办坏事。
总结起来,薛老师在前四讲主要讲的是一种经济学视角和用经济学思维看问题的方法论,这也是全年学习的开端,没讲用一句话总结便是:
1、经济学的概念普遍存在。
2、我们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制度,更重要的不是看过去、看当下,而是看未来,看它是否有利于指导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3、经济学教给人的是怎么样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怎么样才能通过想象力来进行正确合理的比较和选择。
4、经济学的一个关注重点,是事与愿违的现象和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