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教育是一个人人都关注,但大多数人都摇头叹息的状态。面对体制教育的种种弊端。一些有远见的家长开始寻求个性化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对于孩子语文素养的要求的提高,让一些家长也走到了国学经典教育的门口。我就是一名体制外的教孩子诵读经典的老师,相当于古代的私塾先生。
我带领孩子学习的方式基本上和古代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式差不多。
我所带的孩子基本上是四到七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记忆力特别好。但他的基础能力像识字、拼音、数学、理解力还是比较弱的。我采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扬长补短。记忆力比较强,就发挥记忆长处,多背诵一些书,适当辅助识字理解力补充其不足。
参照古代私塾教育的方法,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从背诵蒙学经典开始的。这里所说的蒙学是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认字比较多一些后,再读《幼学琼林》《声律启蒙》《龙文鞭影》《重订增广贤文》等。古代的蒙学馆是很普及的,基本每个村子里都有。那些教书先生的文化是很高的,不但能教孩子读这些蒙学读物,有的还能自编教材,像四字杂言,五字杂言之类的。相传胡适之小的时候读的蒙学教材就是他爷爷给他编写的。
现在社会上有一个所谓的读经派。倡导让孩子从所谓的最高级的经典开始读。有的从《论语》开始,有的从《易经》开始,我不太赞同这种做法。虽然孩子的记忆力好,但对于一些根本不理解什么意思的句子,对他们来说也只是堆积起来的一些符号而已。
古人为什么要这样编写蒙学教材?其实有他们的编写目的,就是要有利于孩子的识字。我们知道《三字经》有1000多个字,不重复的字就有574个。《百家姓》和《千字文》更不用说了,每个都是不重复的。孩子读完这些蒙学教材,至少能掌握两千多个汉字,这对他们后期的阅读是非常有用的。另外一个原因,这些蒙学教材都是押韵的,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兴趣。而且这些音韵的学习,对于他们后期学习对联写作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古人这种教学的智慧就在于循序渐进。
我带孩子们读书的次第就是先蒙学后经学。就是《三字经》上说的“小学终,至四书”“经子通,读诸史”。
对于一个从四岁开始学习国学经典的孩子。三年的时间可以把《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背完。读背的过程中会大致讲一下经典的释义。
五岁的时候开始汉字的硬笔书写,先从基本的笔画开始练起。笔画掌握以后,就开始从《三字经》第一个字开始学写,这个时候写字的速度很慢。但写的时候会给他讲解单个字的准确字义,并要求能对所写的经典语句复讲出来。当孩子能默写并复讲出来一本《三字经》时。他所学会的东西是几本语文课本都换不来的。
因为孩子的认字效果特别好,认字量也特别大。所以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课外阅读。阅读的过程会促进汉字的记忆和理解。他能阅读的书籍越多,他的学习兴趣就会越高,学习能力就会越强。反过来又会促进他更好的学习经典。
这段时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里面反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孩子要能对课外阅读有兴趣,最根本的前提是识字必须过关。而古人的这种蒙学经典的学习,可以让孩子集中识字,无疑给我们孩子的识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兴趣,也为老师们找到了很好的教学方法。继承前人有次第的教学的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在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