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risch
你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大约有20多天没有更新了,最近在学习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期间也有好多人来找我谈区块链。现在让我有一点小小的膨胀,至少在我所接触的圈子里,我觉得自己是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了解最透彻的人之一,而且我觉得我的观点也是最客观,所描述的场景也是具有可以落地的可能性。我对自己的这个判断深表自信。
最近一个朋友的项目,说要用区块链技术,动力来自政府的补贴资金。看来政府补贴确实是新技术落地推动的一大动力,但是是否可持续运营,还是要看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市场需求。新技术很多时候还是一个花架子,如果没有可持续的应用场景,就仅仅是一时的头条,昙花一现,供大家一阵娱乐,起初是“哇塞,好厉害!”,很快就是失败案例的选用教材。
前几年火爆的新技术名字可多了,比如大数据,现在还有很多人拿这个讲故事,也有很多政府项目通过这样的新概念成立各种产业园,似乎大数据的场景是万能的,各行各业都应该拥抱大数据才可以有跃迁式的进步。在2016年CCTV年度科创人物评选,大数据领军人物与时年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北斗团队、埃博拉病毒疫苗发明者等科学巨匠同获殊荣,可想我们对于大数据所给予的厚望。今天我们看到大数据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定价值,但是比起诺贝尔奖和北斗团队等诸如之类的科学价值,我认为还相去甚远。在电商和社交,确实最大化挖掘了大数据背后的价值,也无底线的挖掘各种用户隐私,甚至出现了“杀熟”、“一人一价”这样奇葩的销售方式。我觉得这是新技术滥用,没有起到正在为社会“增值”的价值。我一直认为大数据就是商业概念,而并非是技术概念,其中处理数据的架构、算法等应该算是技术概念。还有一个很火爆的技术是AR和VR,也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新技术。我记得我周围很多投资的朋友,当年当我问及他们现在最关注的方向,好几个知名投资人都提出了自己对于这种技术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自己关注过这些技术的应用,现在看来还是在游戏娱乐场景会更高频一些。在VR看房、旅游,AR导航等应用,目前看来并没有获得更好的体验,也没有现象级应用产生。我们要对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以及投资人所谓洞察未来的结论,都要有一些甄别能力,毕竟企业还是企业家做起来的,投资人起到的是资本家“推波助澜”一臂之力,绝不是最初的源动力。
现在人工智能AI算是非常活跃了,也有很多场景凸显出了价值。尤其在金融、安防等领域,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崭露头角。我觉得它取得现在的“好成绩”是有道理的。首先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最早发明计算机其实就在思考人工智能这一天的到来,后来就有图灵测试这些经典机器智能鉴别方式。它的理论基础一直都有顶级科学家再做贡献,已经有巨大的智慧价值储备。其次是互联网时代崛起,为机器提供了丰富的“饲料”。人工智能很多理论基础很早就有成果,但是没有海量的样本供它来学习,互联网产生了大量活跃数据,之前人工智能那些束之高阁的屠龙之技,现在就像是一群长途迁徙的牦牛,找到了一片肥美的草原和河流,可以供其长期健壮发育的饲料。再次是人工智能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它是与应用场景紧密结合,非常方便展示量化其带来效果。比如智能客服,在银行信用卡服务场景,发现90%以上用户咨询客服的问题都是问自己额度、还款日期、优惠活动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标准化数据。人工智能就能明显发挥作用,只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处理,就可以给出很高正确率反馈,可以24小时处理千万级规模的访问需求,这是传统的人工坐席无法做到的,而且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再比如抓逃犯,现在是很多人工智能公司宣传的最核心的应用价值, 这是人的劳动能力很难去解决的部分。逃犯为了躲避逮捕,肯定要伪装自己,但是人的很多特征是无法全部掩盖,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的“观察”能力就凸显出价值,可以从大量的数据饲料中学习输出较为精准的结果,供办案决策参考。现在很多名人演唱会,都成了抓网逃的一个重要场景,主要就是取决于人脸识别在安防领域使用效果。
目前看来,人工智能领域,还是有很多场景可以深入。我去年看过两位千人计划回国人才,都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突破。一位是在广州所做的一家企业,研究在厨房环境下与家电对话场景,基于语音识别和语义解析,现场测试机器的对话水平已经非常不错,可以实现对连续场景提问回答,而不需要每一次都做唤醒(我们知道使用GoogleGlass需要每次都说“hello Glass”)。另一个则是在金融文档报表阅读分析,主要是对专业语义解析,帮助大量证券研究员解决研究报告素材获取有效参考资料,已经得到大量B端客户的订单。
我看到最近一期《互联网周刊》与eNet研究所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企业进行了一些排名,发现早期“名气”比较大、创业时间比较长的一些公司都不在榜单上。看来应证了这几年中国科技创业公司当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其实都是“技术外行”,但是他们最擅长的是公关。公司的名气不是依靠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而是依靠参加各种展会、邀请多方媒体、接见各地领导等方式逐渐把自己打造成“行业知名”企业。至于这种名气能够持续多久,只有等时间验证。
现在回到开篇提到的“区块链”这个热的发烫技术。区块链这个技术一说起来,确实会非常令人激动,因为乍一听都会觉得它可以解决现在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可以让每一分付出都得到记录、认证、计价,而且还可以得到所有参与者共识认同。你会发现,在区块链世界,我们可以放下戒备,可以敞开心扉,没有尔虞我诈,无法撒谎抵赖,所有坏蛋都干不了坏事,所有好人都会得到保护。谁不希望建设这样的交易环境?
在卢梭《社会契约论》中,几百年前就在寻找“能够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的最高智慧”(第七章《论立法者》),你会觉得区块链技术就是最接近这种“最高智慧”的神明。以太坊创始人V神,也在其早期论文中写到“将原有法律去中心化,近乎乌托邦式的追求、创造完全无信任的社会……”,你会觉得V神就是这样具有深渊一样眼神的神明,构架出了一个比Bitcoin架构更加适用于人类社会交易的场景。V神确实是天才,他对人性有深刻而细致的思考,并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更加利于多方参与公平交易系统,确实为区块链技术的普及推广带来了巨大推动。比特币之后,各种虚拟币出现,在大起大落之后,人们开始思考技术最后沉淀的价值,尽管现在还是依然很多人重金投入挖矿事业之中。
链圈现在在国内算是依然火爆的场景,大家都认为自己就是V神一样人物,可以发现另一个区块链现象级的应用,各种区块链的产品都在市面上招摇过市。去年可信区块链评选了十大经典案例,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一一去询问,还有哪些是真正在实际应用,还有哪些是区块链技术无法取代,或者区块链技术具有真正的成本优势?或者使用过区块链的客户,他们是否感受到了区块链技术带来的“降本增效”的价值?我觉得应该是有一些疑问的。
上个月网信办公布了区块链备案应用,很多公司就此来证明自己的区块链技术,我认为是糊弄外行的结论。我也找了几家名单里的公司,希望了解一些他们的业务情况,比如现在贵公司的BaaS系统,有多少在线节点在使用,很多都回答这是商业机密。对于所做的具体案例,在案例中的区块链技术价值,很多公司并没有给出让我信服的逻辑。当然,有一些在专业场景和领域,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原有的游戏规则有了优化,我认为是有前景应用。
昨天晚上还与一位海归博士一起聊一些新技术落地应用的话题,我给他讲了成都一家做图片社交的区块链应用,我说我比较看好这个场景。我说这家公司是财大的一位千人教授创办的,他问我为什么是财大的教授可以搞出一个更好的区块链应用,而不是科大的,不是科大应该更有这样的优势基因么?我给出了不同的分析。
首先,区块链技术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它是对原有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技术的组合使用,是一个更加系统化的底层技术系统。技术所解决的区块链共识问题,只是很基础的“机器共识”部分,而这部分,主要是数学理论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协议优化改造。
其次,区块链技术本质要解决“多方博弈”、“多方合作”的管理难题、多方分配共识的经济难题。单纯做技术的团队,是很难有这个格局和意识去发现这样的问题。而这个是经济领域的有敏锐洞察的人具有的优势,如果他再能敏锐感知到区块链的价值,对二者在合适的场景嫁接,就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结果。
第三,这家公司为这个区块链应用设计了闭环的产业链。底层技术为社交应用赋能,提供区块链技术支持。在区块链技术加持下,社交应用可以将用户价值记录,存证,并对价格可以极小颗粒度的拆分,让用户觉得每天的参与都有回报,提升了平台活跃度。用户提交价值素材可以得到平台积分的计价,这种平台积分可以与法币兑换。这个社交网站所产生素材,可以在另外一个图片专业网站作为素材,提供给专业设计师使用。专业设计师需要在图片专业网站成为会员,才可以获取到更多优质素材。这样的产业布局,很多纯技术的团队是很难想到,就算想到也很难做成,确实需要有一定资源才可以把整个链条建成。而恰好这位教授,在很早之前就做了准备。他结合自身现有资源优势,借助区块链技术,目前看来,我觉得这个应用还是前景。
区块链技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底层技术,用户对它存在很难感知。这里带来一个问题,如何验证一个应用是否是使用了区块链技术。这里我想起了一个非常知名的新区,在一个很高端的展厅,有一个非常牛逼的展区--“体感区块链”。到现在,我依然把它当作一个笑话来讲,虽然听说展厅已经开展了,很多人都去体验了一番,我只想说那是一件“皇帝的新衣”。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区块链,都是拿Hash值来说话,因为这串数字大家都不懂。它很神秘,看起来也很科学,而且非常“专业”。但以此就说明数据已经上链,这肯定是有问题的。数据到底在与多少节点共识,是否真的要一定数量节点同步后才可以修改数据,这些都很少有应用场景把它说清楚。据了解(没有准确数据)现在很多在运用的区块链平台,共识节点数量达到10个以上的都很少,这种情况下协商“Cuantong”修改数据的难度并不大。当然不能说这种小的联盟链没有价值,它可能是未来更大联盟链基础。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掣肘于另一个特点--区块链只能确保上链的数据不可单方面任意篡改,但是无法保证源端数据的真实性。就像比特币在创世区块记录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那条头条,“财政大臣正准备进行第二次银行紧急财政援助” ,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是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所以现在很多讨论线下资产交易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场景,我个人判断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了物联网技术。此外当我们要选择这个技术的时候,还会考量它的经济成本,是否是必要的技术路线。在美国国家标准局关于区块链一个报告NISTIR8202 Blockchain Technology Overview,我认为是比较客观描述了区块链的价值:just another tool that can be used。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我认为所有过分的吹捧都不会增加技术本身的价值,我非常赞同我在上文提到那位在金融人工智能领域颇有建树的千人计划创业者,他说“核心是场景,不是人工,也不是智能”(人工智能公司的场景跃迁理论)。其他新技术的核心价值也是一样。
我的那位朋友,牛津大学海归博士,在参加创业英雄汇的时候分享了一段故事:当他在与导师确认博士阶段课题时候,他的导师认真的望着他,反复问一件事情:你要解决一个什么实际问题?
(注明:一时兴起,一气呵成,个人观点,未经校验,如有不妥,欢迎拍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