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着书桌上厚厚的《源远流长嘉陵江》摄影集,浏览着一张张精美的照片,在为秀美风景惊叹、悠久文化折服的同时,我更是深深地对作者李天社李老充满了敬意,这位年过七旬的慈祥老者用他的实际行动给我上了如何做人做事的生动一课。
初识李老是在6年前的一个春日周末,当时我还在部队服役,驻地摄影协会的一位朋友喊我一起去附近的郊外采风,并说到时介绍一位摄影大师给我认识。彼时,我刚刚对摄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有这么一个机会自然求之不得。
第一次见到李老,他穿着白色厚夹克,带着黑色的鸭舌帽,背着一个很大的摄影包,脸上表情很是严肃,特别是他在拍照的时候,那种专注和认真自带威严。更何况,当时我也不知道他底细,朋友在介绍他时说了一大串诸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世界禅佛书画家协会禅佛摄影研究员等头衔,让我不明觉厉,顿生这样的大师估计不好接触的念头。
但在中午饭桌上,李老完全变了个样,席间妙语连句,形态也像极了老少孩,逗得众人开怀大笑。在笑声中,我也消减了对他的陌生感,觉得这样的老人可亲可敬。特别是听了他关于摄影的一番感悟后,我顿时萌生要和他深交的大胆想法。
当时他具体怎么说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大概意思就是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对着拍摄目标按快门,而是要让照片充满文化。风景再美,没有了文化的支撑,就好比缺少了灵魂。所以要通过镜头记录文化,同时要让这些文化走向中国,走向世界。也就在那一天,我才知道这个曾在军营待了20多年、现年过花甲的老人为践行自己的摄影理念,正独自一人自费拍摄嘉陵江流域沿线的人文风光。
怀着对他的敬意,我在朋友的帮助下,又单独约了李老喝茶。因为这一次的约谈,也许是我无意中说到的一句话击中李老的心,他居然对我另眼相待,向我详细谈起了他拍嘉陵江的初衷。他说嘉陵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代表性的作品却并不多,也并未被大众所周知。因此,自2006年开始,他便萌发用镜头记录着嘉陵江畔的风光和人文风情,向世人展示嘉陵江流域独特的文化之美。 “我希望我镜头下的风光美景是灵动的、是赋予情感的”,他充满激情地说,并力邀我在他“行摄嘉陵江、追梦五千年”的摄影集完稿之际写一篇序。
关于写序我自然不敢答应,也深知这只是李老的抬爱,但自此搭建起我与李老的联系。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逢年过节嘘寒问暖的礼节我还是做到了。有时候打电话想约李老坐坐,他不是在甘肃就是在陕西,正忙着影集拍摄。
有时候,李老也会主动给我打电话,给我谈他沿途拍摄的体会和感悟。有次他给我说起他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记录了蚕的繁衍到吐丝,以及丝绸的制作工艺。“感觉很奇妙,看着蚕子满满出壳,然后吐丝将自己包裹,这是一个过程,也是生命的孕育。”
提到自己的所见,他像孩子般笑着。“丝绸的制作工序也是一种文化,我用相机记录了传统的人工抽丝和现代的机械抽丝,让更多人的了解时代的变迁。”
听着他爽朗的笑声,我也深受感染,更佩服他这种执着的精神,也多次叮嘱他独自在外要多加保重。
一辆车、一包摄影器材、一个梦想,从60岁到70岁,这个倔强的老人行程12万公里,走遍嘉陵江流域,拍摄了9万余幅作品,终于形成了我今天捧在手里、生动地再现了嘉陵江流域文化的摄影集。

李老曾给我说,他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听了他的讲述,结合之前陆续有媒体报道李老的事迹,我才知道这一路拍摄的过程充满艰辛,甚至好几次还差点遇到生命危险。可这些,李老都未曾在电话中谈及。我认为光把这背后的故事收集起来,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比如说一张名为《最后的纤夫》的作品,照片中江水昏黄,岸边停靠着几艘渔船,岸上打着赤膊的10位纤夫排成纵队,肌肉鼓突,肩膀拉着布带,连着纤绳,长长的纤绳拉着船,他们奋力向前,与地面倾成45度的夹角。而当时拍摄这张照片时,恰逢嘉陵江涨水,所有的船只都停靠在岸边,为了找好拍摄角度,拍出满意的照片,当年60岁的他毫不犹豫地下了水,带着照相机游到江中拍下了这组照片。
“嘉陵江流域历史深厚、文化丰富,还有很多我没拍摄到,特别是已经消逝的古老文化,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遗憾,但只要还剩一口气,我就会继续拍摄。”当我接过厚厚的摄影集向李老表示恭贺,他的一席话让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主席曾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了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也许,李老的作品没有风光大片的即视感,也没有历史文化影像的碎片感,但李老对嘉陵江的情怀,以及他的执着精神,就让他毫无疑问成为毛主席赞扬的那类人,是国家的先锋,是民族的脊梁,是天地间大写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