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0多岁的徐斯年老师说:“第一次读到苏州大学博士生写在‘苏大’的生活情况,而且是现在时的,因此觉得挺亲切。”在徐老的鼓励下,此公众号将继续推送“双十一张友文”的学生时代。原打算等到闭眼之后才“披露”的,没想到有生之年就有读者喜欢我的文字,而且还有一定的市场,着实欣慰。“立德和立功”不在行,那就“立言”吧。“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活在当下!写作真好,可谓一副解药,可以让我忘却痛苦,不觉孤单;写作让我年轻,让我充实……
早餐时分却下雨,看来老天也不谙人事况味。雨不小,戴帽子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让伞派上用场。一般情况下,仅仅是牛毛细雨,一顶帽子足矣。当我行进至第五食堂门前时,听到大声的读书声。哦,原来是学生在练普通话。两女生背着书包,在蓝球场里撑着伞正投入地大声练习,推测是凤凰传媒学院的学生,她们的梦想估计是想做敬一丹似的节目主持人。这是好事,有梦想才有追求、才有动力……
遗憾的是当时没带上手机。若将此情此景拍下来(有时间、有地点),传给儿子看看,告诉他这就是苏州大学的风景,也许对他有所触动。我认为,目前,旨在给儿子励志教育——“志不强者智不达”。等到他真正鼓起劲,往前冲,甚至不顾惜生命时,我则教他另一套生活处世哲学。
中国知识分子鲜有自杀者,主要得益于儒道哲学。儒家文化让人进取,道家教人后退。中国人聪明!中国哲学好!中国少有为理想而死的烈士,多的是为财富而死的草民。刘邦与项羽目睹秦始皇出巡的场面后,野心滋生暗长,连阿Q想革命的生活理想也与其殊途同归,除了搬秀才娘子的黄花梨床之外,还要讨女人,足见物欲与情欲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根子在哪里?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的思想有几人知?知者,又有几人能实行?人是欲望的动物,关键是如何让欲望向理性的、健康方向发展。相当国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丧失底线、抛弃良知,这是很可怕的,对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非常不利。
目前,中国官德不进一步提高,政治生态不易好转,人心难以平和,社会治安难以改进。“肉食者谋者,又何间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本人作为半个知识分子,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忧国忧民情怀的。不然,与禽兽无异也。
此话题如果说下去,怕是要得罪不少人的。如今还不是放胆直言、率性直笔、秉笔直书的时候,还得适当地压抑一下自己,不惜用些曲笔。当务之急就是活着。于我而言,活着就是春天。坚强地活着,活得长一点,总有发声的那一刻。司马迁的《史记》能流传,相信我的实录也是能见天光的。
上午听陈子平老师的课,知晓了宁铂这个曾经的少年天才人生路径。上网一搜,才知此君已遁入空门。窃以为此生内心澄明,堪称高人!当下有多少人能有这么大的决心与勇气?
陈老师说到福柯的权力话语,“所有的话语都是权力”,表示赞同。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怕是很难行得通,特别是巴黎枪击事件发生之后,我对交往行为理论不再持乐观的态度。
陈老师还有一句让我刻骨铭心。他说,为人刻薄是可以的,但须有几分真诚。有的学者或文人为人、为文皆刻薄,便绝后(此处不明说)。从此,我要警惕了。我的文字有时也会毫不留情,直刺某事、某人,针针见血、刀刀逼人,没有办法。毕竟文学重在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如果笔头不辛辣、不刻薄,软绵绵的没有劲道,怕是不能产生社会功效的,但是,内心深处必须温柔、清洁、善良,而不是肮脏、卑污、丑恶。换言之,待人做事还得有那么一点点的真诚。这一点,我做到了,毕竟我不擅长撒谎。
实际上,我真的做到了,问心无愧。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何必让自己活得那么憋屈呢?有话不能说,有情绪不能表达,久而久之,郁结成病,那就麻烦了。
陈老师说人是感情的动物,有些感情是非常神圣的,神圣得不能被玷污,如李泽厚对他表姐的爱慕等。本人爱憎分明,敢爱敢恨,否则不配做文人。如今,越来越把自己当文人了。以后,还会向文人的标准去努力,尽力原生态地书写自己的人生悲欢。虽然做不了警界鲁迅,向鲁迅学习,学习其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也是可行的。
下午13时还得上课,得抓紧放松一下。当我在2号教学楼4楼某间的板凳上平卧时,王贵宝同学电话说上课时间到了。马上收起“枕头书”往3楼行。
马卫中老师这次课重点讲遗民的诗。顾炎武的“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是人学味颇浓的诗句。网上查了一下,“吴潘”是指两个人,但“左马”、“亡”何意,不得而知,下次课问老师。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的观点比较前卫。“经世致用”不是对个人有用,而是对国家、对世道有用。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也是值得效法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是出自他的口……
课后,淋雨,且淋得湿透,两层裤子都进水了。40多岁的人了,面对此景,决不抱怨。首先,考博且读博是我自己的选择,听课也是自己内心的驱使,没带伞是因为嫌麻烦,只能怪自己。这么一想,就释然了,只当又经历了一次生活的炼狱。人生哪有如此轻松与自在呢?吃点苦是应得的福分,等到老了再想吃苦就不中了,而且经历就是财富,就是我笔下的素材。
如今与不到20岁的学生在一起生活,诸多不习惯,但是,没有岁月里的风刀霜剑,终究长不出节疤来。人生就是要磨砺,在碱水中泡、在咸水中浸、在苦水中熬……因此,一路走来,感谢生活。
晚上再次冒雨听文献学三节课,此课由周生杰老师讲授,从中获悉家谱的重要性。
走在回家的路上,冷风扑面,寒意来袭。我们一行五位“70后”博士同学(都是来蹭课的)没有一个喊苦叫累。这些人这个年纪还在上学读书,都是不甘平庸的。
回到房间后,与被指导的5个学生取得了联系,网聊大约费时1个钟点。(2015年11月17日星期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