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509375/58f62f7415e4c911.jpg)
课堂上引导学生赏析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颇费周折。
学生几番回答,却终不称意。
这首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苏轼代表作之一。
一零七六年,四十一岁的苏轼再次遭遇贬谪。仕途失意之际又逢中秋佳节,所谓"欢饮达旦"不过区区表象,深藏内心与灵魂的,是因想念七年不得相见的弟弟子由而生发的那份伤感忧郁与洒脱旷达。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真实。
佛家常说,人生愁苦如山似海。芸芸众生,草木一芥,总要留下一个合适的宣泄通道,不至消极憋堵而亡。旷达,不过人生种种失意无法改变时,能够愉快接受罢了!欣然接受不愿接受的,乃高人风范,于吾辈时感极难!!
全词两次问天问月,何尝不是问自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自是不语,词人唯有在天上、人间纠结徘徊。高耸入云的天上宫阕,向来是让人不胜其寒的。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可以欢饮达旦、起舞弄影的至简人间啊!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失意落寞的孤寂怅恨,怎能不苛责于这轮皎皎圆月呢?!不过,词人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人世间古来有之的悲欢离合。因为月亮尚有阴晴圆缺,从不为谁的喜好而改变。伟人、凡人,都是一样要历经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
活在当下,一切皆浮云飘飘,唯有这骨肉亲情,才是最该珍惜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心中只剩下一个执念,那就是默默希冀能与亲人朋友,健健康康,长长久久,即使远隔千里,山海之遥,还可共享这轮皎洁明月啊!
离别之怅然,贬官之失意,瞬间,已豁达至斯!!!
忽又忆起民间俗语——“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没有了归期的薄薄一板,到底怎如千里之遥、万里之远呢?哪怕远在天涯海角,苦寒蛮荒,尚有归日可期,尚有希望可待,尚可共睹一轮澄澈圆月,捎去彼此的牵挂与思念。只是一旦匆匆交与西风,此生将永不可期,永不得见!能有什么比此时拥有的还珍贵呢?
活在当下,诗酒趁年华。
逆旅人生,人生烟雨,只竹杖芒鞋蓑衣,足可悠悠踏遍!!!
![](https://img.haomeiwen.com/i14509375/2ec6e89002dd33f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