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18天
原文阅读: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讲解: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为最高尚,君子有勇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成为盗寇。”
启发思考:
这里是子路问勇,由他来问勇,是挺合适的。子路应该也认为自己有勇的品质吧。不过,孔子强调,勇必须要以义和礼为最高的德目,以礼、义来节制,才是真正的优良品质。否则就会出乱子、惹祸患甚至走向极端,犯上作乱。《泰伯篇》里孔子也说过:勇而无礼则乱。
在《宪问篇》里,咱们学过,善射的后羿,力大如牛能陆上行船的奡,都是勇武过人,无人能挡的。可他们不讲道义,倒行逆施,最后都祸及于身,不得好死。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礼记・聘义》下了明确的定义:“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义”作为儒家的基本伦理,是在血缘之外维系人与人关系的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如果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个最能够体现或代表“义”的价值的人,你会想到谁呢?关羽!没错,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关羽。
关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武将,后世却逐步变成了武圣。把一个武将奉为神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见,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日本学者渡边义浩的著作《关羽》做了深入研究。
为什么关羽会逐步成圣成神呢?因为关羽是最伟大的武将吗?当然不是。即使在《三国演义》里,关羽也不是最能打的。公认最有战斗力的武将,应该是吕布才对呀。而且,在史书《三国志》里,关羽不仅没那么重要,甚至没那么正面,也找不到太多能把关羽跟“义”挂钩的内容。陈寿说,关羽刚愎自用,张飞脾气暴躁,他们的死都是因为性格弱点。
历史上,刘禅给关羽的封号是壮缪侯,缪是名不副实的意思。这并不是个好的谥号,含有对他失掉荆州的批评。但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把关羽的谥号改成了武庙中的封号忠义侯。这样明目张胆地篡改史实,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乾隆接受不了这个缪字,因为他不认为关羽犯了什么错。在他看来,关羽既忠且义,怎么会有错呢?这应该也是当时中国人心中的普遍感受。
反应这种感受的,最典型的大概就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关羽形象。小说中第50回的回目《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标题里这个“义”字,恰恰就是理解关羽形象的文眼。
有学者认为,用“忠义”来形容关羽并不准确。因为“忠”和“义”各有侧重,“忠”更强调群体义务,是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尽心尽责;而“义”则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自我要求。忠不易做到,义是更难做到。有时候,忠义还会发生矛盾。
关羽就面临了这样的考验。关羽明明是立了军令状,捉不到曹操,回去要被军法处死的,但硬是把狼狈的曹操放了。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义是可以牺牲生命去维护的价值。
关羽为什么会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不是源于曹操曾经对他礼遇有加,而是他出于自我要求,甘愿冒险和自我牺牲,这才是“义”的境界。而且,在小说中,关羽死后,赤兔马被孙权赐给了别人,但这匹马“不食草料而死。”人是义士、马是义马,小说在关羽的结局之处,仍然突出了关羽“义”这个人格标签。
正是作为中国人心目中“义”的化身,关公才既能成为武圣乃至关帝,也能演变为财神,在香港电影里,警察和帮会都会拜关公。 “义”,在中国文化中,既是儒家君子的自我要求,也是一种超越群体利益视角的价值观。它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超越时空,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人,在其中投射着不同的义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