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换一个话题,不讲“童真童趣”了,讲讲诗人之间的小故事,一些诗词在产生过程中或者在后来传播过程中的小故事。那些写可爱孩童的诗,我们以后再继续接着讲。
今天,来讲第一个小故事:金龟换酒,主要是李白和贺知章之间的故事。
李白出生于约701年,小朋友现在应该都记住了这个年份。因为盛唐的诗人,都可以以李白为坐标,看看他是比李白大,还是比李白小。这样,就能大概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也有利于我们记得长久。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唐朝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李白主要活跃在盛唐时期,也就是唐玄宗执政时期,他的诗歌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追求建功立业、积极昂扬的向上精神。
下面这些小知识请小朋友们试着记住——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再说一遍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是唐朝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有20多首诗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李白为什么会被称为“诗仙”呢?大家知道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在这么多诗人中,就他一个人被称为“仙”呢?
据说,李白在20岁左右,曾去拜见当时著名的道教领袖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有一个评价,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意思是说,李白的相貌颇有些仙风道骨,可以一起在天上、宇宙中云游。
这里跟小朋友们简单说一下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东汉时期开始创立,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进入了兴盛时期。
唐朝为什么特别重视道教呢?这是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我们经常说皇帝李隆基、太子李亨、唐宪宗李纯等等,唐朝的皇帝姓李,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也姓李。李氏皇族为了显示自己是正统,就说李耳是他们的祖先,奉道教为国教,大力提高道士的地位。
唐玄宗李隆基对道教的热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尊奉老子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还把卢鸿一、王希夷、李含光、司马承祯、张果等当时最著名的道士请到长安,加官封爵,百般崇信,刚才提到的张果,传说他后来成仙了,就是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
刚才还提到一个人叫司马承祯,我们可以重点说一下他,他这个人很有来头,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魁的后代。小朋友们可能不知道司马懿是谁,但是一定听说过诸葛亮吧?这个司马懿,就是诸葛亮生活后期主要的战争对手。
司马承祯是当之无愧的唐代道教首座,国内许多道教名山都曾留下司马承祯的足迹,他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皇帝多次召见,并且与李白、王维、陈子昂、孟浩然、宋之问、贺知章等结为“仙宗十友”,名倾朝野。听听这些名字,是不是一个个都很出名?不过司马承祯不肯在朝做官,活得非常洒脱。
司马承祯说李白的相貌有仙风道骨,李白也说自己以天地自然为容貌,不肯附庸权贵。从这些记载当中,我们大体能够感受到李白高傲、张扬的个性。
李白还有个称号叫“谪仙人”,谪仙人指天上谪居人间的仙人。那么“谪仙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出自一位著名诗人对李白的赞扬。这位诗人就是贺知章。
贺知章的诗有几首我们很熟悉,他写过《回乡偶书二首》,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还有一首《咏柳》也广为人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读起来朗朗上口,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李白和贺知章是怎么交往上的呢?据记载,李白刚到长安的时候,贺知章已经80多岁,在朝廷担任太子宾客,这是一个太子的属官,后来他又被授予秘书监,从三品,负责管理、修撰图书经籍。
唐玄宗天宝二年,贺知章上奏玄宗,请求回乡做道士,唐玄宗率领百官为他赋诗送行。可见,他在朝廷享有很高的声誉,在诗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地位和名气的大诗人,一见到李白就惊呼他为谪仙人,认为李白的风采神韵不是一个凡人,简直就是从天上下来的神仙,有着不同常人的仙风道骨。
我们知道,李白从小就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号青莲居士,从15岁起,李白就喜欢寻仙访道,曾与好友在深山结伴修行,所以李白的精神气质,自带谪仙人的风采。
两人见面之后,李白拿出他写的诗《蜀道难》,来请贺知章指正,贺知章一边吟诵一边赞不绝口。更加确信,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写出这样绝妙的诗句。
二人都是诗人,文采斐然;又同为道友,风度翩翩。于是,贺知章遇到了李白这样的忘年知己,真是惺惺相惜,一见面就有相见恨晚之感,所以他就请李白喝酒。李白也喜欢喝酒,我们知道的,其实贺知章也非常喜欢喝酒。
这两人对酌,把酒言欢,酒喝了一盏又一盏,喝得是十分的尽兴。到结账的时候,贺知章才发现,光顾喝酒了,身上没带酒钱。只带了一个朝廷为官员颁发的金龟袋,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这金龟袋解下,换了酒喝。
这就是著名的贺知章“金龟换酒”的故事。
李白对此十分感动,也很看重与贺知章的这一段友情,他在诗中多次提到二人会面以及喝酒的情形,也多次提到“谪仙”这一个称谓。如“四明逸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青莲居士谪仙人”等等。
后来,贺知章去世了,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的情形。哀痛地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对酒忆贺监》【其一】(李白)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大意是说,四明山中曾经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风流倜傥的贺知章,当初在长安第一次见面,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可惜当初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如今却已经化作了松下的尘土,想起他当年用金龟换酒的情形,不禁悲伤落泪,打湿了衣裳。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为什么李白称贺知章为“狂客”呢?因为贺知章自己给自己取个号,叫“四明狂客”,“四明”就是“四明山”,在浙江境内,是贺知章的家乡。李白这第二首诗,回忆了贺知章辞官还乡的过程,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的一片水域赐予他,作为放生池,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就是“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如今贺知章人已逝去,仅留故居,镜湖里空有荷花在了。
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回忆了与贺知章初次见面时的情形,后来李白在游会稽时,就是现在的绍兴,触景伤情,心痛地悼念起这位忘年的故交。
李白呢,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大唐盛世,风流俊逸的谪仙人。他号称谪仙,在他的身上、诗中,散发着一股浓厚的神仙气、仙道气息。这跟李白的道教信仰有很大关系,李白不仅仅只是一位道士,而且是一位接受了道箓,有着正式文凭的道士。
还是在少年时期,他就信仰道教,曾经在一首诗里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歇就是停止,意思是他从十五岁开始信仰道教,一直没停过。贺知章称呼他是谪仙人,因为李白的身上的确带着超凡脱俗的气质,杜甫曾经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其中说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前两句诗表现出李白的巨大酒量,卓越的诗歌创作才华,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但是最为感染后人的,还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那种傲岸不羁的性格。面对皇帝的召唤,李白非但没有诚惶诚恐,反而以酒中之仙自诩,表现了他傲视权贵的精神。
今天,我们当然无从去考察李白这一行为是真还是假,但这种行为方式的确非常符合李白的性格逻辑。李白在人们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的人物。显然,最能体现李白豪放气度、神仙气度的举动就是饮酒。
李白嗜酒如命,而且酒量非常大,这在他的诗里面很充分地反映了出来,如“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一杯一杯复一杯,千杯绿酒何辞醉”,“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他的朋友崔成甫称他“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
李白是否真的如他诗中所说的那样一杯一杯地,喝掉成千成百杯的美酒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李白的酒量究竟有多大,而是李白在饮酒的过程当中,不同凡响的表现。也许每次当他喝醉之后,都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与成仙的感觉最为相近。
正是在这种飘然若仙的醉态当中,李白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诗歌,那些千古流传的伟大作品,往往就是在美酒的燃烧中一挥而就。在旁人看来,简直犹如神助,这种超凡的文学创作才能,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狂放的诗风,不正是鲜明的诗仙风范吗?
这次,我们来挑战一首李白的古体诗《将进酒》,不强求每个人都背会,有兴趣的可以去挑战一下。我是会背的,这不是难事,因为理解之后背会就不会忘了——
《将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这首诗里有很多千古名句,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等等,看起来有点消极,因为整首诗都在讲喝酒,好像在宣传及时行乐,纵酒享乐,但是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就能理解他的心情:他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喝酒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法和皇帝做正面对抗,想用酒来鼓舞自己。
这首诗和我们背过的《行路难》一样,也是写在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其实前面我给小朋友们讲过了,李白好不容易进了翰林院,本身应该好好珍惜。但时间长了,他自己也厌倦了做个御用文人,就不好好表现,天天喝酒,而且说话也容易得罪人,各种因素加起来,唐玄宗也烦了,找个理由把他打发出来。李白被打发出来之后,他写的诗里好像显得自己多委屈一样,所以每个人看自己的缺点,总有局限性。
这首诗虽然表面是宣传及时喝酒行乐,但是艺术性很高,而且越品越觉得有意思,我们也不能天天只学习那些伟光正的诗词,偶尔也要接触多样性的诗歌,何况这首诗歌豪气冲天,非常有感染力。
先说一下题目的读音问题,一定是将qiāng进酒,有人读成了jiāng进酒,这个就闹笑话了。“将”就是“请”的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它是乐府调名,内容大多是描写宴会时朋友之间放歌劝饮的乐趣。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唐朝,李白和一群人喝酒,一帮人喊着“将进酒,将进酒”,然后大家频频举杯,还一起吟诗,是不是挺浪漫的?
这首诗看着很长,但是你只要弄懂了它的意思,就很简单,很快就能背下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得很大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意思是,你难道看不见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奔流着直到大海,从此不会再回来。因为河流最后都是汇入大海,那个出口叫入海口,而大海的水并不会再回头流到河里,这真是大自然的神奇。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起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它很长,有5400多公里,横跨了中国九个省或自治区,弯弯曲曲,一直流到山东省东营市,最后汇入渤海。唐朝诗人写了很多咏黄河的诗,我们背过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有他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经典名作。李白这首“将进酒”的开篇,出人意料地从黄河开始写,而且是十个字一句,显得大气磅礴,眼前立即出现黄河奔流到海的情景。
第三句第四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意思是你难道没有看到父母面对着明镜感叹自己双鬓的白发,感觉早晨还是一头黑发,怎么一到晚上就花白一片了呢?这是在感叹人生苦短,把人生从年轻到衰老比喻成一天的早晨和傍晚,非常恰当,大开大合。这两句充分体现了李白写诗不拘一格、洒脱飘逸的特点。这两句看似和前两句关联不大,但是去了解一下孔子的一句话,你就会明白李白的深意了。
孔子有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就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从孔子之后,中国文化中常用水的流逝比喻时间的流逝。所以这首诗第一句讲黄河水,接下来说人生苦短,是非常好的关联句。
接下来的两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在说人生得意的时候要尽情欢乐,不要让这金酒杯空空如也,对着月亮。“金樽”就是指精美的酒器,李白很喜欢用“金樽”这两个字。《行路难》中,第一句就用了“金樽清酒斗十千”。从《将进酒》整首诗看下来,李白正在和几个好朋友喝酒,酒宴中中挥毫写下了这首气冲云霄的乐府诗。
李白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心态还不错,不管遇到多大的烦恼,他都能自己想得开。你看他的诗歌,哪怕是特别悲凉的《行路难》,也会在诗中体现希望,所以他的诗为什么能够千古流芳?还是因为诗的内容更多的时候是正能量的,起码有正能量的影子。如果仅仅是像怨妇一样的抱怨,他也不会成为李白,也不会被称为“诗仙”。
七八两句真是神来之笔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是,老天爷既然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才,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千金用完又如何?我还能把它赚回来。据说李白在游览古代梁、宋两地时,曾将数万金一挥而尽,所以在本诗中也放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这句诗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也是这首诗的精华,表达了李白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但不是仅仅哀怨,还有希望。就等于说,皇上你没看上我没关系,总有人能看上我的。
九句十句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们杀羊宰牛,做成美味佳肴,要喝个痛快。如此欢乐的聚会,应当痛饮三百杯,一醉方休。可以看出,这里说的吃饭,可不是一两个小菜,一两壶小酒的那种聚会。完全是杀猪宰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大餐。
下边几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夫子”就是指年长并且有文化的男人。“生”就是后生,指年轻男子。这句话是说,“岑大哥呀,丹丘老弟呀,赶紧喝,别停杯呀。”看来是一帮男人在吃饭,李白的朋友真是遍天下。
接下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就是喝到兴奋处,李白说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李白高歌一曲什么呢,后面接着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里的“钟鼓馔玉”是指富贵的生活,“钟鼓”是说有钱人家在宴会时用来奏乐的乐器。“馔玉”呢,是形容食物像玉一样精美。馔,指吃喝。我们说了,李白是惹怒了皇上以及皇上身边的人,才被赐金放还打发出来的。于是他说整天吃山珍海味,有什么珍贵的,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达官显贵并不羡慕,只希望永远醉下去,不愿清醒,其实李白不就是经常醉着吗?
接下来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意思是,自古以来,圣贤内心其实都是很寂寞的,只有那些会饮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前面这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地位越高的人,内心其实越寂寞,因为身边的人都不敢跟他讲实话,就比如当时的皇帝李隆基。有个成语叫曲高和寡。就是说曲调太高深了,能和你应和的人就少,没有人能听懂,所以越是圣贤越是寂寞。
后面的这两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是有典故的。陈王是谁呢?陈王就是曹操的儿子曹植,就是相传写《七步诗》的。据说,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大家熟悉的有3个,分别是曹丕、曹植和曹冲,曹冲就是我们小学课本中想办法称大象的那个,非常聪明,可惜,十几岁就夭折了;曹丕和曹植都是能文能武,他们俩和父亲曹操被文学界称为“三曹”,都是文学大家。这一点小常识小朋友可以记住,三曹就是指曹操和曹丕、曹植。
曹植曾被封为陈王,他经常在宫里组织朋友来喝酒,然后一起唱歌跳舞。根据史书记载,曹操活着的时候,曹植也因为多次喝酒误事儿,后来曹操去世了,他也不能有太多政治追求了,喝酒更成了人生重要的事情。
当年陈王爱喝酒的事情流传很远。又能写诗又能喝酒的陈王曹植肯定是李白的偶像。“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意思是,陈王当年经常在洛阳的平乐观设宴款待朋友,美酒随便喝,喝高兴了为止。这句诗里用了曹植的典故,说明李白对曹植的文章非常熟悉。曹植有篇文章叫《名都篇》,里面有一句就是“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李白直接拿来用了,还用得恰如其分。李白这位诗人一向自命不凡,所以他的偶像也往往是那种有超级大才华的人,曹植就是,孟浩然也是。
我们都知道,现在有个成语形容人非常有才华,叫“才高八斗”,那“才高八斗”呢,最初指的就是曹植。这句话是南朝的谢灵运说的,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古及今共分一斗。”石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就是曹植,因为曹植,子子建;谢灵运这句话意思是,天下的才华共10斗,曹植占八斗,我占一斗,剩下的人总共占一斗。谢灵运这个人为人清狂,恃才傲物,他说这句话就是意味着不把天下人放在眼里,只有曹植才华卓越,让他由衷佩服。
在看诗的最后几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意思就是说,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不够多呢?尽管买酒来让我们喝。那些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裘衣,把你的孩子喊出来,让他把这些昂贵的东西都拿出去换美酒吧,让我们一起举杯,消除这无尽的万古长愁。
这里这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很有意思。大家还记不记得,前面有一句诗,叫“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都说了,钱花完了还能再赚回来,主人你现在又说什么钱不够买酒了,赶紧拿你这些名贵的东西换酒来吧,我们今天都要喝个痛快,抛却所有的忧愁。
其实喝醉了真的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吗?也不是,李白在《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可见,有了忧愁的事情,光喝酒是解决不了的,说不定还愁上加愁,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要学李白哈。
这样看下来,这首千古奇诗《将进酒》的意思就全明白了吗?说实话,这首诗完全理解需要时间,只有我们的人生经历过失意、彷徨、苦闷,可能才能真正理解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它背下来,必须背下来,因为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代表作。加油吧,孩子们,相信自己,可以的!
二、《十二月十五夜》
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跟冬天有关的诗,是来自清朝的诗人袁枚,夏天的时候,我们学习过袁枚的诗《所见》,写他在路上遇见的一个想捕蝉的小牧童。今天这首诗,写的是冬夜的情景。我们先来读一遍——
《十二月十五夜》(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这首诗写于乾隆四十二年,此时诗人袁枚已经61岁了,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十五夜”,他映月赏雪,显得怡然自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小诗的意思。
“沉沉更鼓急”,“沉沉”是形容声音悠远而深沉。这里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更鼓声。更(gēng)鼓,就是古代夜间报更的鼓声。在古代,夜里用更计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而且晚上派专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这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那时候每天晚上都有专门的人打鼓报时,这样的人被称为“更夫”。现在小朋友们理解了吗?古代夜间是打鼓报时,这种做法叫“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打更的人,叫“更夫”。
像很多古装剧里,就会有打更的情节,比如在夜间,空荡荡的街巷里,更夫提着灯笼和更鼓,走一段就喊一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喊完,“咚——”敲一下鼓。这在古时候是很常见的。我小时候也会计算夜里过了几更,当然不是用更鼓,而是听鸡叫。到了晚上,每当听到第一次鸡叫时,就是一更天,这时候就该睡觉了。等断断续续听了几次鸡叫,就知道五更天了,天要亮了,该起来上学。
小朋友问,你有判断错误的时候吗?那必须有啊,不过大部分都是起得太早了,尤其是冬天,因为夜长,睡得早,就醒得早,我上小学时从没迟到过。有时候起得太早,走在路上,月亮就在头顶,到学校的时候,学校大门还是关着的,于是就在门口坐着玩半夜,等天亮;有时候,就直接再跑回来再接着睡觉。若是碰上下雪,小时候我们那边雪下得大,动不动就积雪一尺来厚,漫过我的膝盖,我们这些起早的学生,还有家长,就会自发地拿着家里的大铲子和扫把,清理路边的雪,从村里一直清理到小学,方便孩子们上学,反正现在回想一下,觉得蛮好玩的,小时候也不怕冷。
小朋友可能会问,石老师你出门不看看钟表上的时间吗?嘿嘿,说实话,那时候我家里没有钟表,同学家也没有,邻居也没有,所以我们感应时间就跟古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看天的阴暗变化,夜晚听鸡叫几遍。其实也很少会弄错,这就是一种自带的本领吧。古人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大家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计时的。
现在是没有这个条件了,首先听不到鸡叫,也没有打更了,其次是家家户户都有钟表,手机看时间,不需要自己感知,看一眼就行。若是睡到半夜你问我几更了,我肯定一脸懵,毕竟,失去了那个生活环境,这项本领也退化了,不过不要紧,现在随时随地都能看钟表了,能准确地感知到时间,我可以放心地不要这项本领了,哈哈。
刚才扯得太远了,我们再回来讲诗歌的第二句,“渐渐人声绝”,这里的“绝”,是“消失”的意思,这里的意思就是,外面的人说话的声音渐渐地消失了,说明天黑了,大家都回家去了。
诗歌的最后两句“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是说诗人也吹灯准备睡觉,却发现灯灭了以后,窗更加明亮了,原来是因为明月高悬,与白雪交相辉映,写出了夜晚的寂静。从题目“十二月十五夜”可以看出,这是一年最后一个“十五夜”,既有明月当空,又有白雪洒地,很可能是诗人一生少遇的良宵。他不由起坐吹灯,临窗赏玩。由于白雪映衬,月光显得分外皎洁。真是天上地下,照耀如同白昼。
这最后两句在艺术上,可能受到张九龄“灭烛怜光满”这句诗的启发,这首《望月怀远》的诗我们去年秋天背会了,不过这里袁枚不是望月怀远,而是映雪赏月。
整首诗的意思也很好理解: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给小朋友们拓展一点点关于【更鼓与宵禁】的小知识。
中国古代实行宵禁制度,也就是到了晚上的某个时间点,百姓不能在街上行走。每个朝代实行宵禁的时间和惩罚措施不同。明清时期的规定是,一更敲响暮鼓,禁止出行,五更敲响晨钟后开禁通行。看来,我们常听说的词语“晨钟暮鼓”不仅可以用在寺庙中,作为早晚报时的钟鼓声,也可以用来用来宵禁和开禁呢。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
本周打卡主题:诗人小故事(1)—— 金龟换酒
(①②③任选2首背会,有余力者可尝试挑战④《将进酒》,背好随时发群里,有兴趣挑战的小朋友可以看一下《将进酒》的注音,争取字都念对)
①《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对酒忆贺监》(其一)(唐·李白)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③《十二月十五夜》(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④《将(qiāng)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