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作者是为女士。书中用各种佛祖的故事,多个公案,以及经论中的记载,梳理禅宗流派。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合称”禅宗“。读过之后对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凡诸宗教,皆以生死皈依为根本,人哪有厌生而祈死的?”暴露作者的武断和不够深刻,不彻底,不究竟。禅者,为佛体系中脱胎而生,属于其中一份子,是清净无念的大空包容,像天空一般,任白云飘渺,鹰雀翱翔。将其独立出来,犹如折花观赏,忽略了根本。
建立自信,找回自己本来面目是关键,因为人人皆有佛性。禅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禅心无来无去,无生无死。我们人为用数学方式等分计算出了时间,界定了历史的长河,但放大之后,其实只是微小的一段,如果不设前后,历史长河可能是个圆,那么时间是前进还是后退呢?生命不以死亡作为结束,不以出生为开始。
”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众生日用如云水。“禅者不为外物所拘,上证菩提,下化众生。”一句涵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见地不同时,看到的世界就不同。离我去者,昨日之心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境多烦恼。佛心无所住,缘来则应,境去不留,如雁过长空,风过竹梢,不住于乐境,也不住于苦境,不住一境,不执一境。初期修行者还是“粗心粗身”,大念头能控制,小烦恼有渗漏。黄檗禅师曾说,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心像我们居住的房间,如果达到空无一物的状态,那么不会被物质所牵绊,何其逍遥。一个“无心”的智者,能够从世间万物中汲取各种智慧能量。修行就是修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唯有找回真心,才不会为境所限,为情所迷,为法所执,为生死所困。大多数人做事都在一心二用,好像猎人想要同时抓很多鸟,却一只也没抓到。心被现象,被人世间的声色尘劳污染了,于是人就流浪在生死中。我们以为外头什么事情来影响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心上浮现了表象,投影了幻相。世间只有不被风浪影响的深海,不存在没有波浪的海面,我们要做的是让心变成深心,像深海一样不受风浪摆布,任风浪自生自灭。我们需懂得,无求才是安心药,不饱乃是祛病方。无心之境显现,好像插电源一样,需要先让电路通了,才能心灯点亮。一灯能除遍空暗,一智能灭百千愚。人的痛苦不是执著在过去的影子里揪是生活在未来的幻想里。过去的早已过去,记忆里的只是仿制品。未来的也无法预测,就好像人无法计划明天自己的心情一样。身心中空的越多,可塑性和可包容性就越强。空不是没有,是真空生妙有。通过觉照,我们日常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当下具有了一种新的意义,生命是一种奇迹,宇宙是一种奇迹,当下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众生本具智慧心光,不是成佛时才有,成佛只是将之开显。《无相颂》中,“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是修行的参考。另外读经也非常有必要,有了实修体悟后,读什么经就主动转什么经。如果于相能够远离一切相执,于空远离空执,那就是内外不执不迷。如果能端正心念,时常关照自己的心性,弃恶而行善,就是自己开启佛的知见了。密法遍及宇宙,无心者通,空心者得。就如“达摩老祖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告诫修行者心心相印,意意相通。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臻于无住生心的境界,以“无念,无相,无住”一行三昧“为核心。在生活中,行住坐卧,而精神能时刻专注于一境,才是不受条件限制的”一行三昧“。最上乘的定,是行住坐卧皆在定中,不妨碍做一切事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世间和出世间是一不是二,好比水和波浪。平静时是水,风吹成了波浪,而波浪的本质还是水。惠能禅师说过,污染和清净是一物两面,无离开污染的清净,也没有离开清净的污染,二者是相对的,相生的。禅者参学,需有金刚法眼,能见一切事物,识好歹,别圣凡。还需有好耳朵,什么话听了都不生气,一听便知别人想说什么。更需要好肚皮,能容天下难容之事,遇缘应机,择其善者而从之。还得修出一个好身体,寒暑不怕,生死无畏,如此这般才能从容做本分事。总之,无处不修行,无处不修心。不著一切相,终日不离一切事,而不为一切事所惑,才能叫自在人。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21.星云法师的《人生就是放下》,看书名好似在哪里见到过,或许别的书店,或许街边小摊。故事有很多较熟悉,因为之前看过的星云法师写的书里也有类似的例子。读起来好像闻见书中莲花香,清淡高雅。 心若放下,云淡风轻,负累太多,苦在心头。但是,放下,知易行难。书中有一个故事,寺里的小沙弥指使老禅师上茶,擦桌子,换花瓶里的水,留信徒吃饭。别人困惑,问老禅师谁大谁小?老和尚淡定地说,我有这么能干的弟子是我的福气,他能干,帮我计划和安排妥当,我只做那几件事就可以了。不由联想到领导,她也工作能力强,大领导也放手让她去计划安排,不过同事们怨声载道。人至察则无徒,人至强则无门。归结还是执念过重,自作自受。跳出自己看自己,就能挣脱自我设定的迷局,识得庐山真面目。
佛是无所不在,又无所在。佛心又是不变的,平常心是悟道的根本。真理佛法不可言说,全凭心印心悟。有是无,早是晚。读经诵经也能帮助开悟,不过经书是别人写的,如果一味迷信书本,一味执着于别人所写,反而入了魔道。修行可从三方面入手,其一,看实物注重探究义理。其二,有胸怀,容天下。其三,慈悲心,度天下。
经书中多有小偷去寺院偷禅师的故事,除了一方面表达大师们的慈悲为怀,另一层面也是佛性对人五蕴六尘和衍生出杂念的慈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像六个强盗,不断攀缘六尘,影响每天的心境。佛家用两只鹫比喻双眼,两只鹿比喻双脚,两只鹰比喻双手,口中一条虫比喻舌头,大熊比喻心,病人比喻身体。我们需要时时管制调教他们,约束虫,与大熊奋斗,看护病人。欲作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修行只会艰难,不会轻松,但是挡不住佛心的开悟及菩提的追求。木有本,水有源。往内求,自然而然会寻得到,证的了。一个智慧的人,会努力提升自己,获得内心的力量,从而持久地散发威严,获得别人的尊重。善恶不思量,心亦无所住,以出世的心,面对入世的事。活的就是当下,收的就是心安。心安,走到哪里都是家。寻常生活中,肯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忧虑,只有安心融入环境,才能享受当下的美好。不过享受不是福,布施才会发挥生命的火热价值。

22.摄影经验分享的《心地·古风唯美人像》,借用古诗“光影腾辉照心地,无有一法当现前" 取名,主要介绍古风摄影的前中后期。古风类型主要有汉服类、COSPLAY、仿影视、自创和生活类。场景则选复古风格,诸如公园亭子,仿古窗户,茶室、仿古桥等。作者使用的尼康相机,理由为色彩饱满,锐度高,而且拍摄中多用定焦镜头。拍摄中的光圈选择大多是1.4或者1.8 。在户外拍摄时,快门速度达到1/8000 ,其它场景以手持不虚为界限。色温、焦段、ISO根据拍摄实际情况作以调整。白平衡则偏蓝两格。补光方面,可选LED补光棒,也叫冰灯,还有电子蜡烛,LED灯泡,景观灯笼等烘托营造气氛。构图也占很大比重,中心构图,三分法,斜线、汇聚线、水平、对称、三角构图,框架式、垂直式、曲线式构图和特写构图是经常使用的。人靠衣装,古风,自然用衣服来反应和衬托,书中介绍了古装和穿法。另外,发型、发饰、腰饰及妆容也是古装摄影的关键。道具则用扇子、乐器、文房四宝、灯笼、武器、休闲娱乐品、茶具陪衬。第一次知道像帽子却有白纱的饰品叫幕离。摄影后期,多用PS调色修片,还有修饰妆容,画眼影涂腮红。Camera Raw由于简单易操作,也会被经常使用。

23.《狂人手机摄影》,纯粹讲解手机摄影技法。不过干货不多,完全是某款手机的硬广告,以摄影作品填充书本,增加页数和厚度。风景片占据多数,而且多为国外拍摄。风景类拍摄并不见的难,只要能去景点,在日出或日落的黄金时间,赶上难得的天气,按下快门,就能得到一张人人点赞的作品。构图方法书中也有涉及,充满式和前景式,摄影人只要用心琢磨,都会发明出这样那样的词来为构图命名,因为构图是无形的,无具象,无论怎么命名都对。作者还列举了手机拍摄瀑布、星轨的作品。利用手机也能拍摄延时摄影,可全景接片,也能HDR合成。摄影都会有后期处理,手机摄影也不例外,作者介绍了一款手机APP——snapseed,尝试过后自会知其优劣。
(2018年4月26日,周四,多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