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一位眼科朋友吐槽门诊经历:
一大姐来看门诊,进门二话不说直接递上病历本,朋友发现她没挂号单,便问了句。答曰:“没挂号,反正挂号也不是主要,您帮瞧瞧开个方子,放心,药我会在你这儿买。”听完,朋友回道:“您还是先去挂个号吧!我是看病的,不是卖药的。”这大姐气鼓鼓的走了。
看病是门技术活儿
发热给开点退烧药、咳嗽给弄些止咳药,医生的工作没那么简单。举个临床上最常见的例子,有些糖尿病患者看到别人使用的降糖药效果不错,认为治疗都是降糖,于是擅自服用,引发了严重并发症。实际上这两位糖尿病患者的病因、病程以及身体素质均不一样。
别以为看懂几本书、会摆弄医疗器械就能成为医生的,给你一本说明书和一堆工具你就能把坏掉的电器修好?
问诊、检查做得不好影响诊断,药用得不好影响治疗,手术开得不好影响预后,而这些我们都得全部考虑进去。
看病不像修东西,修不好还可以换个新的,生命特吝啬,它给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
靠技术吃饭有多难?
在澳洲、美国,甚至香港、台湾,医生都是高薪人群,医生只负责诊治、开处方,而政府却给他们高薪,工资与医院的运营毫无关系。这是基于他们对医生价值的认可,医生就是靠自己的技术吃饭的。(这也是很多名媛明星嫁给医生的原因)
说说国内,上次去一公立医院看病的缴费入下:
挂号费20元(专家号)
诊查费5元
注射费2.6元
西药费300元
总体算下来也不便宜,但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那部分呢?区区20多元。手机贴膜还要好几十呢,去好一点的理发店剪头要上百块,贴膜、理发总不见的难过看病吧?
对医生的劳动价格定位低(挂号费、诊疗费均由政府规定)、对医疗投入不足,现在许多公立医院都实行了半市场经济运营。在医生技术价格被压低的情况下,医院只能抬高药价、器械费,就出现了“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的怪圈。
在这种大环境下,想要“以技养医”,靠医生那单薄的诊疗费,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医生被累死or饿死;二、医院关门大吉。
只希望有一天:病人看病花费了500元,问医院怎么收费的,我们能这么理直气壮地回答:其中100元是药费(器械费),另外100元是医生的诊疗费。也愿我们“靠技术吃饭”的心声被更广泛的人群倾听到。
谢谢!
作者:马丁医生
澳洲全科医生/移动医疗明星app杏仁医生创始人
新浪微博@杏仁马丁医生
微信公众号:马丁医生(kanchufang365)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