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40666/b537ef0065ad7779.jpg)
每年电影节的票子都不好买,所以得挑自己真正迫切想看却没什么路径获得的片子,比如这部便是因为自己浓浓的一战“情结”去看的。
用1个半小时表达巴尔干一百多年来甚至几百年的“心结”,确实是一大难题,更窥见了创作者的野心。为此,诸类叙事都被集中于同一空间——饭店,可见其用心所在。
这让我忆起了第二位“藤野先生”——伊东先生有次提到的“空间政治学”(虽然最初创意来自他的恩师),原意主要指秘密外交阶段不少政治决定在饭店这一空间敲定。若换到当下,性质上应该等同于重大外交仪式,如同这部电影里饭店尽力操办欧盟官员欢迎会。
可惜事与愿违,尽管饭店作为承办方尽心尽力,最终欢迎会却被一次颇为意外的枪杀搞砸。
这位凶手并非片中所假设的外来反对者,而是来自内部——饭店员工。他的精神状态,居然与一百年前萨拉热窝事件的制造者如出一辙,即极为不稳定。而这一状态的形成却是几个月没工资的工作、女友的“作”及毒瘾的不停发作接二连三导致的。
极具讽刺的是,这回无辜的牺牲者,轮到了与那位刺杀斐迪南大公同名同姓的普林西普。他刚结束与自己意见相左女记者的对峙,由于饭店的两部电梯失灵,只得选择楼梯从饭店顶层露台回到室内。
不巧的是,牺牲者与凶手相遇时,依然无意识地握着方才愤而拔出并指向女记者的手枪。作为欧盟官员护卫的凶手,一见到手枪,便受到刺激,将所有不安借助子弹发射了出去。于是造成了另一场萨拉热窝事件。
一位是平时生活处处受制于人的“受害者”,而另一位来自一百多年来背负着“加害者”罪名的家族。在枪声响起的那一瞬间,他俩的身份颠倒了过来。
也许,创作者大概是想借这部片子反省式地探讨萨拉热窝人自己、塞族人本身——哪里有永远的受害者,哪里又有永远的加害者,但却有受害者与加害者集于一身的永远交替轮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