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拖延症
推荐书籍:
《拖拉一点也无妨》(美)约翰·佩里 著
《迫不及待的书》(文章)
“拖延症”似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病,很多人都受其困扰,这个难题怎么破?
拖延症其实是一种时间规划与行动力的不平衡,并且,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关于时间管理与心理调节的书籍,向人们提供了多种克服或者彻底根治拖延症的方法。然而,拖延症真的是一种病吗?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拖延症并不是病,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被彻底克服的。我们不否认生活中有人的确是“风一般”的男子或者女子,但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拖延的毛病。就如同性恋,这本是一种人类情感,是少数同性间的情感,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异性之间的情感相比来说的确是少数,但它绝不是病。前几年,有部叫《平常心》的美国电影上市,其主要内容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同性恋者为自己发声、为自己争取社会尊重的过程。在自由的美国,同性恋者也曾一度被认为是病人、罪人,并且有的被迫接受药物、电击等治疗,科学天才阿兰·图灵甚至被英国警方逮捕,并被迫持续注射雌激素来“治疗”。虽然,拖延症没有遭遇如此奇葩的对待,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拖延症绝对不是病!
既然不是病,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它其实是我们人类生理结构的进化并没有实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完美匹配,时代发展如此迅速,而我们的生理结构依旧在缓步前行。之所以有人在做任何事情时可以立刻行动,有的人则能拖就拖,关键在于自我意志的控制,也就是自律。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我们认为的富豪,他们在个人健康管理、自身素质提高方面具有很强的自控力,比如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等,他们每天都会进行大量阅读;再反观生活较为拮据的人,他们的个人形象与日常生活都比较混乱。造成双方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自我控制是重要因素。当然,并不是说只要做到自律就能跻身福布斯排行榜,但是至少生活的水平与质量会有很大地改善。
除了生理原因外,外在因素影响也很大。在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的工作总是匆匆,总是被迫去完成一些工作,都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不得不去做,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怎么会立刻付诸行动呢?此外,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斥着各种媒介,会接触并且受到很多信息的影响,当真正行动之前,我们可能会自行脑补出一个很美好的场景,但事实却与我们的想象有出入,顿时感觉心里怪怪的,从而失去了实践的动力。不过,也有心理专家认为,当开始一项任务前,如果可以主动想象出某种自己成功的情境,这样可以增加个人的行动力,而且反复强化会让人们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直到成功。我觉得,这种情况可以因人而异,也许这个方法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克服拖延症的良方。
《拖拉一点也无妨》的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的约翰·佩里教授认为,克服拖延症的方法需要找到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让这些事情填满拖延的时间,转移注意力,即使没有完成新任务,也没有浪费时间,反而完成了其他有价值的事情,让充实感替代负罪感。我觉得这也是个不错的方法。每个人的拖延情况都不同,但是在每日的生活中,我们依旧可以从点滴处发现、培养我们的个人爱好与兴趣。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断丰富个人阅历,会变得更加成熟,看待问题态度与角度都会不同,那时没有拖拉,只有价值。
拖延症不是病,拖起来累人心。
饱含热情,发现兴趣,立刻行动,你的工作终将完成,你的生活终将精彩,你的阅历终将丰富,你的成功终将到来,你的人生终将升华!
(此文章系笔者根据《罗辑思维》第36期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