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6 《薛晓岚:轻松学习阅读汉字!》
这个演讲短小精悍,能让人在短短6分钟内了解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
之前跟一个老外朋友交流过他们学习中文的方式,相关网站和书本上基本都是以ppt中展示的这种方式来学习最简单的象形汉字,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有趣且有用的方式。但是老外对于中国汉字的声调,真的是够抓狂的,分不清一二三四声......
无论是学习哪种语言,老师都很重要。一个好老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情景,让学生沉浸其中,喜欢上一门语言,并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进步。而一个不会教的老师,可能会磨灭一个人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学习新语言和新技能时,选对老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No.77《讲述“简洁”》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浮躁、抑郁、自杀倾向等问题逐年攀升,追求断舍离、简洁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似乎让我们在重重重压下喘了口气,在随处可见的简约中获得了一份内心的宁静。
现在崛起的很多新品牌,无论是美妆、家居还是电子产品,都以简约、高端的性冷淡风获得年轻人的追捧。极简主义的理念也渗入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简约的包装设计、整洁的家庭陈设,虽然不能从本质上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善,却让我们从心理上获得放松,并且得到一种价值感的认可。任何一个长久的品牌,并不单单是靠产品品质,而是靠文化价值,这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灵魂。
人也是一样的,在见惯了纷繁复杂的世界后,更追求平平淡淡的简约生活。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低级,而是外在的一种呈现形式,内核是经过复杂的精心设计,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人而言,是经历了生活的千锤百炼之后的豁然开朗。所以,简洁呈现出来的是高端、精致,是平静、放松。
No.78《丹尼尔 科恩:为了更好的辩论》
辩论有3种形式:战争式辩论、论证式辩论、表演式辩论。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战争式辩论,除了正式场合的辩论,我们常常为了一个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只为说服对方认可自己。其实很多都是没有必要的,战争意味着失去,有时候在言语上胜了,获得了那么一点点愉悦感和成就感,但往往会破坏彼此的关系。
而对于正式的辩论,应该过多的考虑从中收获了什么,对于失败者而言,收获大于胜利者,他获得了认知的升级。而对于胜利者而言,或许只是获得了一点愉悦感和业内声誉。如何才能让双方都在辩论中获益呢?
首先,找到共性,和平地阐述各自的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其次,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辩论表现,汲取一些可以做的更好的经验教训。这样,自己也会获得成长。
No.79《古巴—培养全世界的医生》
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国家、地区,所经历的事情、所处的高度等不一样,关注的问题也就不一样。在中国,在一线城市,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保障生计并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很迫切;对于南非贫民窟的人来说,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完备的医疗条件、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很重要;对有一定成就的人来说,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行动推动问题解决是一种新的使命。目前的我们,或许没有能力去解决诸如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问题,但每个人适当的关注并支持,也会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某个时刻推动社会进步。
No.80《注意力无法集中?可能是你不会过滤垃圾信息!》
这个演讲从脑科学的角度清晰地解释了人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原因,缺点是略显单薄,没有过多的讲解训练注意力的方法,没有说明是否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较大的改善,也没有说明是否跟身体原因、心理因素等有关。
就我个人经历和观察而言,身边确实有很多人做事情无法专注,每天过得恍恍惚惚。他们大多数被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分散了注意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集中需以身体机能完备为前提,然后克服琐事的干扰,以及心理压力,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件专注的事情上。
这就需要我们保证身体健康,营养充足,有条不紊地解决好生活中的小事,同时适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这样才会做到专注且高效。
No.81《如何提高练习效率?》
这个动画做的很精美很生动!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大脑的运作机制,为如何高效记忆、高效学习,如何改变行为习惯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作者讲述了学习一项新技能时大脑神经连接建立的过程,以及提高练习效率的方法。大脑从最开始的“无路”状态的弱连接,到经过刻意练习形成畅通的“高速公路”,需要专注练习,强化频率,有规律地突破,最终刺激大脑形成密集的专项神经网络,响应特定需求。
这与《逆商》中讲到的学习新技能及改变行为习惯时提到的大脑运作机制是吻合的。学习新技能是在大脑皮层,也就是有意识的灰质区域进行的,这一过程需要专注。后期经过反复高效地练习,这种想法或行为习惯会深入到潜意识、无意识区域,从而能不假思索地流畅地完成一些动作或习惯。
新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习惯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改变。从下定决心开始的那一刻,大脑就在努力建立并强化新的突触连接,而坏习惯会因为长时间不用而退化。
所以,除了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改变自己呢?
No.82《布拉德皮特的脸是如何做出来的?》
不得不说,看完这个视频还是挺震撼的,竟然可以用电脑做出如此逼真的数字人脸。以前只知道用化妆术来形象的展示演员不同年龄段的面部状态,从未想过为了拍好一部电影,耗费155个人两年的时间去建立各种数据库,多次突破技术限制,把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做到极致。这真的是一件很有挑战性又很有意义的事情。
很佩服这个团队的坚持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人类带来了震撼的作品。
No.83《一种“自我修复”的沥青》
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日用品、物料,都经过了大量重复的研发测试、成本核算等流程才投入使用。后续也会不断寻找新的替代材料或通过优化方案来实现更高效能、更低成本。用心去发现,去探究,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生活中不仅充满了美、哲学,还有科学。
No.84《拍摄电影改变世界》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让人看了感动、有所启发,还能推动社会变革,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也就是填补“机会鸿沟”和“希望鸿沟”。
No.85《如何克服内心的空虚感?》
空虚感,全人类的烦恼。很感谢分享的这个视频,让我明白空虚感的普遍性及如何直面并减弱空虚感。
有时候,当自己热衷于某件事,幸福感成就感倍增的时候,空虚感就会弱很多,偶尔出现也能很快化解。然而,当我们遭受重大挫折时,先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然后陷入拥有过而失去的深深的空虚感中。无论是悲痛还是空虚,都会让人想逃离,想麻痹自己。饮酒、性爱、暴食、吸毒等,会让人暂时忘却这种感觉,清醒后又被空虚感的阴霾笼罩。这种持续的无助感会让人喘不过气,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伤害自己的身体,怀疑自己就是个废物,从此一蹶不振。
空虚感是每个人都有的,学会接受并调整,能让自己过得轻松点。
1.持续的自我成长与提升
不断去学习能提升自己能力的知识,参与一些能让自己认知升级的活动,更新自己的圈子。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在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来削弱空虚感。
2.创造新事物
可以去学习音乐、艺术、舞蹈等,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愉悦。或者去做一些手工艺品,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实体物品,也会减弱空虚感。
3.冥想
接受空虚感是人类身体的一部分,多关注身体的其他部分,把空虚感渺小化。这种方式会让我们更加理性地找方法去缓解空虚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