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 树王 孩子王》,这是我第一次看阿城的作品三篇中篇小说,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三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善良平凡的好人,加上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也都是贫穷的人家。但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拥有一种共同的特质——他们都执着的痴迷的某一样事物,并为之付出自己的一切。
****
棋王王一生,外号“棋呆子”。小说第一幕就是“我”在乱哄哄的火车上认识这这个到处找人下棋的棋王。这一幕也看出王一生对下棋的痴迷。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样个性的人可能会被很多人像看笑话一般看待,就像他的外号——“棋呆子”。但这样的人往往是可爱又令人钦佩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应该是最后一场九人大战。如果是武侠小说,这应该就像《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在光明顶大战各大门派掌门人一般。通过阿城的描写,读者也仿佛进入当时的那个紧张刺激的场面,跟随着每一步棋子的落下而揪心着。而作为这场大战的主人公,王一生又是怎样的呢?
【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创讯的歹人。】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
这两处的描写,既让人觉得棋王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紧张;另一方面,又给人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作为大战,作为棋王,他有傲视群雄的资本,但他其实只是痴迷罢了。
****
《树王》中描写的树王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山上的那个巨大的遮天蔽日的大树,一是指肖疙瘩。阿城将两个树王捆绑在一起,寓意深刻。
肖疙瘩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当过侦察兵的山沟沟里的小老百姓。他人性中最闪光的点就是他的执着与痴迷吧!
肖疙瘩因为在当兵时犯过错,被撤销了一等功,分配到了现在的生产队,所以,他不敢做什么出头的事,也不敢说什么出格的话。对于知青来到这里砍伐树木,肖疙瘩就一直觉得难受。就像他会教“我”磨刀,但一说到磨刀是为了砍山上的一颗大树,他就不再说话了。 整片山的树都砍完了,只剩下树王。自然也是逃不过被砍的命运。但肖疙瘩得拦着,尽管他应该也知道自己拦不住,但总得为自己守护的东西去做一次。
【只四天,肖疙瘩头发便长出许多,根根立着,竟是灰白杂色;一脸的皱纹,愈近额头与耳朵便愈密集;上唇缩着,下唇送了,脖子上的皮松顺下去,似乎泄走一身力气。】
树王被砍了,真正的树王肖疙瘩似乎也没有了生机。
果然,在烧山之后没多久,肖疙瘩就去世了,这个真正热爱树木的树王,随着他守护的这片树林,一起烟消云散了,也一起以另一种方式被铭记着。
****
《孩子王》是三篇里最欢乐的一篇,没有《棋王》的紧张刺激,没有《树王》的悲壮伤感,但同样发人深省。
“老杆儿”从生产队调到学校去教书。对于教书他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第一节还是一个学生告诉他教书的常规套路——“教生字,划段落,讲段落,讲主题思想,最后是写作方法”。方法有了,但“老杆儿”还是很疑惑:这样对学生真的有用吗?
慢慢的,“老杆儿”自己琢磨出一个教书的方式。他不再交规定的书目,而是去教授一些他觉得对学生真正有帮助的东西。例如写作文,不要求写的多优美、有哲理,只要求能把一件事、一个人写清楚。又比如认字,他只教认字,只有认得字够多了,才能真正的开始明白文章到底在讲的是什么。
“老杆儿”对于教育是有自己的一番考虑的,就像他觉得教书就应该让学生学到有用的,而不是只跟着政策走。这样的老师,如果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应该会让很多学生喜欢且尊重。但那个迂腐的时代,“老杆儿”这样的老师,是不被领导所喜欢的,甚至是需要被再教育的人。
****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皆是痴迷于某事,并竭尽所能的去守护,去研究,终有所成。
苏秦为做大官头悬梁、锥刺股。
爱迪生废寝忘食到连自己是否吃过早餐都不知道。
安培为了写一个电学算式追着马车走了一路。
牛顿看书做研究把怀表当鸡蛋给煮了。
……
所有的伟大人物,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痴”的特性,而这种特性赋予他们光芒。在历史长河中,他们留下自己的名字,被后人尊重敬仰。
《棋王 树王 孩子王》中的三个人物,他们有执着,有守护,但环境不允许他们拥有,他们的不同是他们的原罪,他们的独特是他们的过错。而如今的我们,社会给予我们可以不同,可以特殊,但我们却又要去追求相同。
喜欢一件事就静下心来好好去做,有可以守护与痴迷的东西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