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读阿城的《棋王 树王 孩子王》,惊叹于王一生对棋的痴迷专注,也曾为肖疙瘩和砍掉的大树洒下热泪,唯独对《孩子王》无太大感触。直到多年后,经历了现实的沉浮摔打,也做了几年“孩子王”。再重读《孩子王》,才生出颇多感慨。
我说:“你把你不识的字在底下划一横。”王福看了一会儿,慢慢在几个字底下划上短线,划完了,又看看,说:“没得了。”便抬脚迈回到后排坐下。我说:“好,我先来告诉你们这几个字。”正要讲,忽然有一个学生叫:“我还有字认不得呢!”这一叫,又有几个学生也纷纷叫有认不得的字。我说:“好嘛。都上来划。”于是学生们一窝蜂地上来拿粉笔。我说:“一个一个来。”学生们就拥在黑板前,七手八脚划了一大片字。我粗粗一看,一黑板的课文,竟有三分之二学生认不得的字。我笑了,说:“你们是怎么念到初三的呢?怪不得你们不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这里有一半的字都应该在小学就认识了。”
这是《孩子王》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初读的时候,觉得好笑,初三的孩子了,一篇课文,倒有三分之二的字认不得,足见文革对文化教育的破坏,也足见乡村教育的落后。但后来细细想来,不觉黯然,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在大城市,这种现象难道就没有了吗?
我仍然记得几年前,一个亲戚打电话给我,说家里有个学文科的小妹妹快要参加高考,成绩却差得很,知道我高中成绩很好,问问我有没有法子让她快速提一提成绩。我那时还在大学,只见得一本二本分数线一年年降低,却没想太多。在认真分析了小妹妹的学习情况后,给出了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背,抓住一切时间来背。在我滔滔不绝地将所谓的“经验”倾囊相授后,小妹妹却没了声音,很快就胡乱找了个借口挂了电话。我怔了许久,也只是感慨孩子贪玩偷懒,不舍得下功夫罢了。
等到3年前,我进入教师队伍,带了一个重点班,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幸福感。全班三十几个学生,眼睛明亮澄澈,充满对知识的渴求。那种好奇心和对知识的尊重,深深攫住了我,让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讲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生平讲到人生道路的选择,我说道:“人的一生,可能会面临很多选择,也有许多道路可以走,这些道路有的平坦有的曲折,有的热闹有的冷清,但我希望你们不管选择怎样的道路,都是你们自己做出的决定。而学习,是帮助你们通往幸福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你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才最有可能抵达幸福的彼岸。生命不息,学习不辍,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讲台下的每一个孩子都听得认真投入,短暂的沉默过后,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掌声。我在那一刻眼含热泪,为这群孩子,为他们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
及至后来我带过许多学生,水平层次不齐,但像那样求知的眼神,我再难看到。更多地是麻木、漫不经心,甚至是不屑。有的初中甚至高中的孩子,甚至连中国古代的朝代都无法说出,问及诸子百家的派别,对家门口的孟子,脱口而出的竟是“孟家”,不知道杜甫是何人,李白是王者荣耀里的人物……我在痛苦之余,深感无力,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家长也陷入一个怪圈,越是孩子的成绩差,越不让孩子读书看报,只是一味刷题,口口声声求的,只是如何快速提高成绩。对于我提出的多看新闻多思考,多读书的要求,或不屑一顾,或阳奉阴违。而是不停地用一个又一个辅导班、家教填满孩子的所有时间,甚至亲自替孩子听课记笔记。这,还是教育吗?
我们是否在追寻教育的道路上,失却了教育真正的意义呢?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是揠苗助长,更不是寄生虫式的包办代替。这样的“教育”,除了培养高分低能的“小镇做题家”或者低分低能的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芥,做不出影响人类的大事,但我仍不希望人类的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知识是宝贵的,曾有无数人为了探索知识和真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知识应当被尊重,更应当被珍视。
最后,借用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