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悟

作者: 昇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5-24 06:03 被阅读0次

四十不惑。按说,我早该不惑了,心里像明镜似的,把人世间乃至宇宙万物看得清楚了然,为何还惑惑不断呢?真想找孔老夫子当面问问,问问他这话到我这怎就不灵了。其实怨不得老孔,究竟还是个人太愚笨了。

近日,偶看到一个视频。主持人问毛阿敏:是谁第一个发现你这么会唱歌的呢?毛阿敏说是她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以后就干这个。又譬如林清玄,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立下当作家的志向,坚持每天写作。

联想到自己,到这个年纪,常常还不知道该干什么?总说迷茫啊,茫然呀,惑得不轻。

不得不说,人与人的差别,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有的懂事早,记事也就早。我记事是在小学一年级,七岁之前,没有印象。我这也叫做“天生丽质”,没办法,谁叫咱普通呢。

其实,芸芸众生,多是普通人。普通人也要活着,也要有他的生活。

到了一定时候,似乎觉醒了,对许多不明不白的问题好奇困惑起来,想搞清楚弄明白。

现阶段,我常常想,这样天天上班是为了什么?就这点微薄的工资,不过维持基本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为名?为利?还是为权势地位?一个普通打工者,都算不上。再一想,就算名利权位都有了,到了还不是什么都带不走。所以,正如余华所说,活着不为别的,为活着本身。那就是当下,珍惜每一天,活好每一天。

对于我等普通人,到了一定年纪后,真的没有什么理想了。有的,也就是一点小目标,小愿望。大的,远的,就觉得不可及了。

那次周老师说,人活着是没有意义的。我还反驳。我说,怎么会没有意义呢?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只要活着,做任何一件事都有意义。其实,对活着的意义和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追问,说明了本身的困惑。即当下活得不好,活得不快乐,因此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于是想把它搞清楚,好像不搞清楚,就不知道怎么活。只有搞清楚,才有方向才有指引。这还是回到当初,不能像毛阿敏、林清玄他们那样,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如果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干事情去了,哪有空想这些困惑呢。

想到最后,人的一生有限,能干的事也很有限。找到自己的长处,兴趣所在,致力于做一件事,才会有做成的可能。

有的早,成得早。有的晚,资质一般,成不成待定。人的差别,不得不承认。晚的,资质一般,不一定出精品,但经过努力,出一般的产品是完全可能的。世界之大,五彩纷呈,各有各的舞台,区别在于舞台的大小。明白这点,就不必灰心。

由于生活不如意,尤其是产生许多的烦恼,不可解之事,会想到佛。

想到佛出于两个需求。一是出家,进寺庙。一是向佛学佛,得智慧。

出家进寺庙,似乎是对现世的逃避。以为出了家,进了寺庙,就清静了,没有烦恼了。实际上是怎么一回事?既无实践又无调查,不得而知。学佛,得智慧,这个是可能的。

我们为什么想到佛呢?根本原因,还是来自自身生活过得不好,于是向佛,寻求护佑,再不济得智慧,能自解能安慰。也有过得幸福的,学佛,进寺庙,我相信有的。因为生活是自己的,每个人的生活机缘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选择。

和一个居士交流请教。说到“道”。

我好奇问居士:为什么学佛?

答:为了智慧。

那么现在呢?

答:想悟道。

我就问居士道是什么?

答:让自己的心始终平静,像一面镜子,不起心动念。不生气,不悲伤,不惊恐,不狂喜。

就是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多说好话,多做好事。

反正应该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百度“道”:一.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自然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
“道”是推动宇宙运行最根本的规律,是“天”的意识,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意识分为意和识,意就是思考,就是基于概念达成目的的过程,识就是感受,就是诠释概念的过程。
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看来,我们所说的道与上述的道是不同的。是小我的道,不是天地万物的道,但也属于天地万物的道。

我在想,一个人不生气,不悲伤,不惊恐,不狂喜,能做到吗?做到了会是什么样子?那么,前不久去世的星云大师应该做到了吧。那又怎样?还不是一生一世,死掉了。

我的意思是,没有条条框框,不迷信。重在于自身的感受。

我认为佛就是每个人自己。

红楼梦中有个馒头庵,也叫水月庵,里面有个师太叫净虚,可谓是资深出家修行之士。可她热心世事参与争斗,在我们来看,似乎与身份不配。难道,曹雪芹是胡乱写的?难道不是现实的映照?

不是诋毁,不是每个出家人都是净虚。

还是那个意思,人是不同的。同样的,修行也在于自己。

佛是存在的,但又是虚无的。存在于我们的意念精神中。说佛虚无,佛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譬如资助,马上见效。

我们为什么信佛学佛?精神寄托,心里作用。还是回到自身生活,希望过得好一点。或者说,得道,成仙。

世上没有救世主,意思是掉馅饼的事轮不到咱头上来。

并不是排除、否定帮助提携。我们都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提携自己。

就像写作,人都说不可教,但我从不怀疑师承。

居士讲做人要外表圆滑,内心方正,像铜钱一样。和光同尘。

宇宙之中到处充满尘埃,这就如同人世间存在的纷繁复杂的情形一样,它们的客观存在性以及人的不能超脱现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抛开它们,必须学会尊重它们并因势利导,让它们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不让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完全地暴露在他人面前,就要学会含蓄一点;为了不让自己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变坏,就要学会宽容收敛一点。

我认为,还得看人看事,从实际情况现实环境出发,不能一概而论。小节可不拘,但你得是良药,有益于有助于共同进步,咱才和光同尘。对于敌人、叛徒,怎么和同呢?

居士建议我去看《天道》。此剧看过,改编的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也读过。是几年前的事了。可是,并没开窍。倒是丁元英的那首诗记住了。

在饭桌上,一帮人想为难丁元英,不想,他借一首自嘲诗,让找他难看的人灰溜溜识趣的逃走了,知道了丁元英不是善茬。

丁元英精通算术,也是投机。他掌握其中的规律,洞穿人性。丁元英可算是外圆内方的人物。

可是,我不是丁元英。我要是丁元英,也会是他那个样,我相信。

我的意思是,人不到那个境界,说什么都没用。这个时候去求佛有用吗?未必,除非,红尘中真有佛这样的人。

我也拜访过不少寺庙,可是,我还没有受到感化。还是如此俗不可耐,欲炙求盛,烦恼多多,活得不快乐。我想,我真的是一个没有福气的人啊。

相关文章

  • 人生不可想,一想便是惑,人生不可悟,一悟便是空,人生不可执,一执便是苦。 人生之苦,苦在人心,人要想活得无烦无恼,...

  • 【迷】

    意乱神迷,鬼迷心窍,执迷不悟,五迷六道,迷离惝恍。 迷牵制于心。凡入迷,必先惑心。心已惑,入迷已是注定的事。 财有...

  • 初悟 不惑 惑啊

    “读书就得什么类型都读”这是很多人对我,一个刚进入大学的人说的话,似乎是因为潜意识里总是看不起自己爱看的无营养小说...

  • 惑和不惑

    临近四十,正处于惑与不惑的分界处。 说实话,从目前的状态来说距离悟透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感觉上却又觉得似乎和悟透之...

  • 书弟子规

    久坐幽室神色倦怠 此夜提笔书弟子规 悟得此篇奥义有感 但求无过无惑无错

  • 对照参学346

    【日文】迷わぬ者に悟りなし (まよわぬものにさとりなし) 【中文】无惑者无悟 【感悟】困顿、迷惑是走向清晰、明了的...

  • 密室逃脱有感 乱像惑人心, 云开见本真。 是非不得悟, 皆于执念因。 咏烧烤 香烟缭绕勾人心, 耳...

  • 素书全鉴(29)

    知错就改迷途知返 【原典】 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张氏注曰】 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行而悟...

  • 太极

    局内人之惑局外人不知 局外人之悟局内人不解 生如打太极,能玩通透的并不多

  • 【湖心亭看雪】

    设计一: 解其惑,识其文; 观其行,识其人; 赏其景,识其美; 跨时空,悟其痴。 亮点一:“强饮”的“强”分析 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惑·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sf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