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阅读起来有点艰涩难懂,所以先暂停。)
准备送友人一本书,翻到这本罗素先生的《幸福之路》,买回来后,忍不住自己先瞧了起来,哈哈。
关键词:社会制度、外部戒律
社会制度
原文:凡此种种不幸福,部分源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体心理。当然,个体心理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P5
理解:想到了每次因为图图学习的事情生气的情形,看起来是我的问题,我的个体心理状态,但其实也是受社会环境所影响,例如班级排名、投票评优等等,看到这些背后图图的状况,就会忍不住被内卷和焦虑,会打乱我对图图的教育观,会变得很着急。
行动:目前没有找到治本的解决方法,只是焦虑时就去翻看喜欢的老师写的育儿书,让自己冷静,尽量客观看待,从书中找到力量和启发。
外部戒律
原文:对于自我沉溺严重到无药可救的不幸之人,外部戒律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自我沉溺常见的形式有罪恶感、自恋和自大。
对外界的每一种兴趣都会激发出某种活动,只要兴趣不减,这种活动能充分抑制苦闷。相反,对自己的兴趣不会带来任何进取行为。例如坚持写日记,进行心理分析,会容易陷入自我沉溺。P7
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人是不甘寂寞和孤独的,是希望被人看见,而且是有意义的看见,所以借助他律。
看起来是用外部力量约束自己,其实是自己需要一个外部环境,需要表达自己,正好如果有反馈,也能更加赋能自己。如果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就是井底的青蛙。
这么看来,像我这样追求和践行曾国藩先生的慎独状态,真的是少数人。
但我很享受这样的状态,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加油!
网友评论